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 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释义
黔敖:春秋时期齐国的贵族。
食(sì):给吃,喂养。给……吃。
蒙袂( mèi):用衣袖遮着脸。袂,衣袖。
辑屦(jù):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辑,拖。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鞋。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步拖拉。
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双眼无神)
奉:同“捧”,端着。
执:拿
嗟(jiē):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语气词,喂。
予:我
斯:这地步。
从:跟随。
谢:表示歉意。
微:不应当。
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去:离开。
食:吃。
感受
现在,形容一个人有骨气,可能会说“不食嗟来之食”,这个词就是来自这篇文章。先看一下白话文翻译:
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孟夫子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从这个角度来看,齐国这个饥民可谓大丈夫,至少饥饿都没有让他丢了尊严。在这一点上,我很佩服,也很尊重这个人。然而,我不能接受的是,黔敖已经给他道歉了,他仍旧不接受人家的好意,而是宁可活活饿死。这又是图了什么呢?
我想起一个故事: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
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
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
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
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 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
如果我们像这个齐国的饥民一样,还会接受这个被脚踩过的钞票吗?
其实,我们还有一句成语“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当年,韩信忍了胯下之辱,才有了后来的成就;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在一次次打击和挫折后,爬起来继续向前,才有了后来的事业。如果都像这个齐国饥民一样,或许早就跳楼自杀了。
或许,这就是李宗盛在《我是一只小小鸟》中追问的“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