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1 华杉
孔子讲忠君,有一个道理,忠于上,你的下就忠于你;对上不忠,你的人也不会对你忠。一说要忠于别人,都不爱听;说如何让别人忠于我,就都爱听了。如何让别人忠于我呢?就是我先忠于人。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礼乐征伐,是最高权力和最高权威。《中庸》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地方诸侯,不能搞礼仪制度,不能搞度量衡,也不能制定文字规范,这都是中央的事。乐也是一样,咱不能自己搞一个国歌,也不能提倡大家唱什么歌,这都是中央的事。征伐,是征,是上伐下,伐,是伐有罪之国,谁有罪,也是中央定,不能诸侯说谁有罪就去打他。
孔子说,天下政治秩序清明,则制礼作乐以及兴师出兵的决定,都从中央出。天下混乱,礼乐征伐就是诸侯在决定了。如果礼乐征伐出自诸侯,这诸侯大概能传到十代,第十代之后,没有不失国亡家的。如果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传到五代就守不住了。还有更糟糕的,陪臣执政,那三代都守不住。天下太平,则政权不在大夫,在国君,老百姓也不会议论纷纷。
这里孔子说的十世、五世、三世,是概数,也不一定那么准确,但是,都有案例。
春秋五霸,第一个,最了不起的,齐桓公,传到第十代齐简公,被田恒所杀,田氏专齐政,到田恒的曾孙田和,正式篡齐,并得到周天子承认,封为诸侯。姜太公的齐国,就变成了田氏的齐国。田恒杀君之事,为孔子亲见,当时孔子斋戒沐浴三日,向鲁哀公请求伐齐,鲁哀公没有同意。
后来田和像周天子请封,通过谁呢?通过魏文侯。魏文侯为什么愿意帮忙,因为他的魏国,也是三家分晋得来。春秋五霸之二,晋文公,传到第九代晋顷公,六卿专权,失了国柄,导致后来三家分晋,晋国也亡了。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替天子行礼乐征伐之事,对维持天下秩序做了贡献的。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激励着他们的臣子,有样学样,也要做一番事业。
而大夫执政,五世而失的案例,就在鲁国,就在孔子身边发生的。鲁国从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到第五代恒子,被家臣阳虎所执,政权落入阳虎之手。前面孔子说季氏,还担忧颛臾会不会成为子孙之忧,不知道自己的祸事就在萧墙之内,给孔子说中了。
阳虎做了鲁国执政,开了陪臣执国命的先河,不过他并没有传过三世,在自己手上就没守住,后来在政变中失败,流亡齐国,再流亡赵国。
孔子讲忠君,有一个道理,忠于上,你的下就忠于你;对上不忠,你的人也不会对你忠。一说要忠于别人,都不爱听;说如何让别人忠于我,就都爱听了。如何让别人忠于我呢?就是我先忠于人。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这是接着上面的话头说,禄,是赋税、爵禄,鲁国的赋税不入公室,爵禄分配权力不在公室,已经五代了。哪五代呢?从鲁文公薨逝开始,公子遂杀了公子赤,立宣公为君,从此国君衰微,国家赋税不入公室,各大夫家直接把自己地盘的税赋收入囊中了。从宣公到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已经五代了。
政权旁落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这四代,是从季武子专国政算起,历悼子、平子、桓子,到了第四代,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桓子后来为家臣阳虎所囚,向阳虎妥协,阳虎成为鲁国执政。
朱熹注解说:“诸侯大夫皆陵其上,则无以令其下。”你觉得自己势力大了,就要欺上,那你在下属心中也就没有不可侵犯之义,他也要欺你。就像之后的曹操,狭天子以令诸侯,他的卧榻之侧,萧墙之内,也有司马懿家族,在养精蓄锐,准备取而代之。
孔子不是政治家,他没有找到权力制衡的政治理论和机制,他的政治理想,也就实现不了,中国就这么治乱循环了三千年。我们学论语,是为了修养自己,不是跟他学治国,这个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