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想成为自由职业者,对自由职业者羡慕致极,“自由职业者”在2015年发布的“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中第一次登上榜首,取代了“政府官员”成为第一名。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自由职业者,我想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名字有两个非常诱惑的字:
自由
自由是人类最高追求,天性使然,谁都不愿意被束缚,特别这几年互联网让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多个平台变现,斜杠成了很多人的活法,当业余爱好能产生的价值大于本职工作,就容易向自由职业者发展。
估计一讲到自由职业很多人便会立即脑补一个画面,想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坐在咖啡厅靠窗的一角,品尝着自己新手制作的卡布奇诺,听着一首让人陶醉的钢琴曲。
关于自由的理解,我想大多数认为可能是:
1、时间空间的自由——开个花店、开个咖啡店,想什么时候开门就什么时候开门;或者半年营业,半年旅游,从此过上逍遥人生。
现实是什么?我妹妹是做中国移动合作营业厅的个体户,开了店,十几年来我并未觉得他们自由,每次家庭聚会,妹妹和妹夫总有一个来不了,或者吃完就走,他们总说随时都会有客户上门,不可能长时间关门,移动公司发现也会给予相应处罚。
2、关系自由——作为自由职业者,我爱和谁在一起就和谁在一起,我爱和谁接触就和谁接触,对于不喜欢的客户我大可以说“NO”,牛逼哄哄。
现实是什么?我旁边有很多保险业务人员,他们可以说是自由职业者,几乎天天碰到的都是拒绝的客户,你说他们能喜欢这些客户吗?他们可以选择不去看客户的脸色吗?可以说,客户的脸色不一定比上司的脸色好看。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真相。我们通常认为的自由是一种常见的“误解”,认为自由是不受约束的、很多时间可以自己做选择。
那么我们反过来看,在一个组织里面上班,就很不自由吗?
很多企业的高管也不坐班;我旁边也有太多这样的例子;营销总监、创意总监、设计师、培训师,他们不但不用坐班,还可以有直接与管理者讨论可行性方案,甚至有拒绝的自由。
很多公司都有这样的工作者,只要完成自己的绩效目标,并不需要他们坐班。他还可以在其他领域有一些业务,但只要和公司业务没有冲突,又不影响自己本职工作,公司也可以支持他。
我还知道有这么一家公司,整个公司没有一个人需要坐班,更不需要打卡,如果要开会不提前预约的话,永远是“锣齐鼓不齐”的状态,当然他们的工作效率我们还得看看他们的产出。
你是否看出来,其实自由的关键在:你的能力让自己“有得选”。
所以,曾经古典老师有一个话题《你羡慕的自由职业的真相》中提到一个新词——自由职业态。他指出:自由是一种状态,并非人们理解的时间、空间及关系的自由。
不是自由职业者也能有自由职业态,即便在职场,你也可以是自由职业者。
自由职业的本质其实不是自由,而是职业能力,抱怨没有自由,其实是能力不够。有能力就可以选,能选择便有自由。
“自由职业态”,是古典老师基于想成为自由职业者背后的核心逻辑,提出的一个更为本质的概念,一个有自由职业态的人,他可以选择待在公司,也可以选择自由出去。相比那些为了生计不得不劳累奔波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才是终级自由的。
只不过这些有职业能力拥有自由职业态的人,之所以不辞职自己干,一方面因为组织给了他们宽松的环境,一方面因为他们意识到,个人的能力需要在组织的平台上才能更加放大,自己成就了组织,组织也反过来成就自己。
说到底,什么是自由?短期表现在“不需要非得和不喜欢的人交易”,长期是“不需要为钱工作”。
在生涯规划里面有一个这样的公式:
自由=能力—欲望
为什么人感觉不自由?因为人们总是想的太多,能做的又太少。
这个特别表现在职场新人。大学刚毕业走上职场,职业能力及素养还无法与职业相匹配。本想着寒窗苦读十几年,终于等到一展身手的时候,职场给到的却基本是挫折,打击了新人的积极性。如果有大数据调查,我敢肯定职场新人的职场初体验都不会太好。
这便是对职场的要求太高,欲望太多,而自身能力又无法达到的产生束缚、不自由的表现。很多新人来做咨询时多多少少都谈到这个问题。
我们给到的建议就是:职业发展初期,能做什么做什么。
实现自由,无非二个方面。一方面提升能力,Hold住职场,便有选择的资本;另一方面便是减少欲望和期待,无论在什么公司,处在什么职位,都有可能达到职业自由。
自由不是别人给的——与其期待一个自由职业,不如把工作当道场——提升能力,控制欲望,自由也自在。
你是自由职业者吗?还是一个在单位拥有自由职业态的人?愿这个观点的分享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亲,如果你对我写的文章有共鸣,请默默在文末点个赞,让我知道你来过,如此,便好!
齐帆齐自媒体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