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孝悌之人会不会犯上作乱?我们先看两个故事。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旧官。三国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晋朝廷采取怀柔政策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权衡再三,上书《陈情表》请求缓任。
“我从小命运多舛,出生六个月后父亲就不幸去世。四岁时,舅父逼迫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抚养我。我小时候体弱多病,九岁时还不能行走。一个人孤独无靠,既无叔伯,又无兄弟,门庭衰微,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亲戚,在家里更没有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她……臣下我现在四十四岁,祖母现在九十六岁,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有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们对当时复杂的政局,李密的个人意愿暂且不论,仅说尽孝方面就是一个务本的人。能一直赡养着抚养自己长大的祖母,每天喂药进食,服侍左右。并意识到祖母日薄西山,自己年富力强,应尽多的陪伴祖母,虽然可能是辞官的接口,但也令人钦佩。李密虽然从小遭遇失去父母的不幸,但是祖母能抚养他,被遗弃后又有人能照顾他,肯定感受到了祖母的爱,在那个年代生活上可能会贫困些,但是心中以定是感觉到世界是充满爱的。能有这样的孝心才会爱身边的人,才会爱百姓,才可能做一个好官。李密初为蜀汉的尚书郎,后祖母去世出任太子洗马。也许李密心中只有将自己的工作做好,根本没有掌握权利的想法吧。
与李密的千古名篇《陈情表》不同,易牙的故事却有些令人恐怖——烹子献糜。
易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名厨师,据说是第一个将厨艺做成事业,开私人饭店的人。因此,有很多人拜为厨界的祖师,可见其在烹饪行业的贡献。但是,即使是如此精于厨艺的人,也有追求权力的野心。
因为易牙善于烹饪,慢慢成为了齐桓公宠信的近臣。一次在在饭后闲谈中,齐桓公随口说道:“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未曾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本是齐桓公的随口一说,但是易牙却牢记在心,如何利用此事博得国君的信任。国君如此尊贵,不能食死囚、乞丐等下人。易牙最后选择了自己4岁儿子的肉。齐桓公一次在午膳上喝到一罐鲜嫩无比的肉汤,似乎以前没有喝过,便问易牙此汤为何食材所做。易牙哭着说是自己儿子的肉,为祈国君身体安泰无虞,杀子以献主公。当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宠信易牙。
烹子献糜已经够恐怖了,可是后来的事情更加残忍。齐国能一时称霸七国离不开管仲的悉心辅佐,管仲被称为一代贤相。在管仲病逝之际,劝说齐桓公务必疏远易牙、卫开方、竖刀这三个人;重用他们,国家必乱。管仲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他们可以说是朋比为奸。易牙烹子献糜的故事已经讲过了;卫开方为了在齐桓公身边尽忠,一直追随齐桓公十多年,父母去世也不回家奔丧。要知道那个年代尽孝是比天还大的事情。竖刀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三个人为了取得齐桓公的信任做的都是丧尽人伦之事,因此肯定是心术不正之人,他们心中满满的都是权利。管仲死后,事情果然如他所料。齐桓公开始很遵从管仲的意见,将三人逐出朝廷。然而过了三年,齐桓公自认为可以掌握朝政,并且吃东西也没有滋味。就将三人重新召回身边服侍自己。第二年,齐桓公病重,易牙与竖刀发动政变,利用掌控的权利将齐桓公紧闭在寝宫内。据说有个比较忠心的宫女还潜入了寝宫内,见到饿的发慌的齐桓公,并且把不准进食和两人作乱之事统统告诉了齐桓公,但已经于事无补。齐桓公终被饿死,并且一直到死后六十七天,整个寝宫臭气熏天,蛆虫满地,才被安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关于孝悌朱子有注:善事父母者曰孝,善事兄长者曰悌。
犯上作乱自然就是冒犯在上之人,行忤逆斗争之事。关于仁、道的理解我们会慢慢加强,不在此处多注解。
通读全文就如下:
有子说:“很少有一守孝悌之人,而总是冒犯上级;不冒犯上级而直接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注于事情的根本,这样才能生道。孝悌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至于逻辑关系:
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为孝悌之本。
孝悌是讲究顺为德,而反伤作乱都是逆常理的事情,两者是相反的,因此孝悌的人极少会犯上作乱。易牙,竖刀所作所为根本就是反孝悌,心中无论是欲望还是权利一定比世间最深厚的感情——亲情还强。那为了追求心中所想,有什么事情是干不出来的呢?也许齐桓公蒙面之时对此句话理解更深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