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 盗版必究>
从甘肃抚台衙门治所兰州府出发,翻越七道梁,穿过摩云关,经过安定府狄道县北乡的中铺沟,以洮河为界,再向西北二百里便到了雄居河湟,群山锁钥的古城。
在古城南屏,西面有一座卧龙山,如一条长龙由西向东逶迤而来,每当夜深人静,在很久以前的光阴里,会从山体中传出隆隆的战鼓声,名曰"龙山夜鼓"。与卧龙山相对,东面有一座凤凰山,雌雄两座丹霞山峰,像凤凰开屏,高高耸立,峰顶各长着一株千年古榆,远眺好似凤凰鸟首,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凌晨,凤凰山顶突然响起了奇异的鸟鸣,绕峰三日方休,人称"高岗栖凤"。
先人们留下话说,鼓响凤缄,古城浩劫,大动乱就会出现,鼓息凤鸣,古城苍桑,天下则会太平。在龙凤两山相对的地方,是进入古城的隘口,叫四家咀。
大冬河冲出石门关后,在古城脚下形成了宽阔的河漫滩,河水分成了三股。鹅卵石河滩上,垂柳、毛白杨、刺槐、芦苇……郁郁葱葱。从四家咀到古城,要经过三道石笼木桥,在第三道桥畔,沿大冬河岸有二十八盘冬天不结冰的冬水磨,是古城老百姓加工面粉的磨房,诗曰"小桥河畔闻轻雷,磨引河流水自推"。大冬河发源于上游冬河县昆仑山余脉的裂隙中,沿途又汇入了无数的暗流寒泉,水质清澈,夏凉冬温,数九寒天也不会结冰,二十八盘冬水磨也是古城一景。
过了三道桥就是关厢,一条大街直通南门楼子,街道两边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古城是甘肃著名的旱码头,这里既是中原与藏区的过渡地带,又是通往西南、西北边疆的交通枢纽,古丝绸之路南路要冲。每年有大批的藏区土特产品与内地的手工业产品在这里集散交流,茶马互市。安多藏区的羊毛、皮革、酥油、奶干通过古城行销京津唐,湖湘、四川、云贵的茶叶,山陕各省的土布、棉花,天津卫的洋货、绸纱,又经过古城销往广大藏区。
古城回汉两教百姓分开居住,城内为汉人居住区及镇台衙门、书院等所在地。每天黄昏时候,城内钟鼓楼的钟声与城外清真寺的唤礼声同时响起,当差的兵勇用绞索拉起南门楼子前护城河上的板桥,关闭城门,禁止各色人等出入,直至第二天太阳升起。城外是回回聚居区,回回擅于贩运经商,所以这一片商贾大户很多,高墙大院鳞次栉比,一座座清真寺古色古香,庄严肃穆,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八坊十三巷。有一条用青石砌成的水渠引入了大冬河水,从八坊各主要街巷穿过,沿渠边杨柳依依,桃红杏粉,景色如画。在城内与城外交界的南门楼子一带,是古城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每天城外各清真寺宣礼塔上的悠长的唤礼声与城内玉佛寺的法号声、钟鼓楼的钟声相映成趣。
马四七来到古城之后沿街打听乡亲们的下落,最后还是他的狄道县西乡口音帮了忙。在南门板桥头上,一位身材高大,穿着讲究,身后跟着两个下人的中年男人听出了马四七的来路。
"你这个尕娃,听你口音是狄道人?"
"阿巴,我是狄道人!"
"狄道哪里人?"
"狄道县西乡西坪人"
"噢来,乃你往回走,靠右手有一个石桥巷,进了石桥巷再一直往前,老皇寺唤礼塔的门洞里住着十几个从狄道县逃难过来的,看是不是你要找的人"
"多谢阿巴,我这就去!"
马四七牵着小毛驴照那人说的方向一路找来,在石桥巷口,他用一个铜钱买了个锅块边啃边走。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衣衫褴褛,一幅落魄的样子,让锅块铺的小伙计把他当成了讨要的叫花子。
"哼,有尕驴还要馍馍!"
小伙计嘟囔着。
马少贤、张尔洒等从狄道县逃命出来的十六个人到了古城后没地方可去,只好暂时栖身在清真老皇寺宣礼塔下的门洞里,白天四散而出,晚上就在门洞里打个地铺。这天下午晡礼刚结束,其他人各自外出寻生活还没回来,张尔洒在堡子村一家砖窑帮人打砖坯子,一天挣三个铜钱,秋天雨水多,砖坯子打多了不容易干,窑头让大家早点歇工。他蜷缩在门洞角落里正打盹呢,一个熟悉的家乡口音传进了耳朵。
"阿巴,我打听一下,有几个从狄道县逃难过来的人是不是住在寺里?"
"对着呢,十几个人,他们白天出去寻活去了,跟黑才回来呢。尕娃,你是来?"
"我……我是他们的亲戚,也是逃难出来的"
"哎哟……孽障着,受哈难了!"
张尔洒赶紧翻起身走出门洞,看见马四七正蓬头垢面地站在寺门口打听着他们的下落,身后跟着他的小毛驴。
"尕四七……"
"阿巴!"
马四七哇地一声扑进张尔洒怀里大哭起来。
马四七的到来又增加了一张吃饭的口,怎么办呢?
张尔洒和马四七都是从西坪村逃出来的,又都失去了各自的亲人,现在两个人算是最亲了。马四七年龄还小,干不动重活,张尔洒跟窑头求情下话,费尽了口舌,才答应让尕娃留在窑上,一边给工人们烧水添茶,一边看守晒砖坯的晒场,下雨天要把一张张用竹篾编成的像瓦一样的雨篷搭在码好的坯子上,一天给一个铜钱。
"我也是希个孽障,一个也提目孤儿……"
窑头还是有些不情愿。
"掌柜的您就干个好,真主回赐您更多!"
张尔洒赔着笑脸。
"再对了,你没见今年的雨水吗?建修少,砖,卖不动!"
窑头有些不耐烦,用手指着阴沉沉的天空说。不知道他是在埋怨雨水还是在埋怨真主……
随着冬天的到来,砖窑的生意渐渐冷清下来,天气也越来越冷,门洞里实在住不下去了。看着一帮离乡人实在可怜,老皇寺学董王有德出面说情,在离寺不远的石桥巷口,三星商行大掌柜白金星答应在他的车马店后院里借给这些难民四间住房、五间圈房。
十一月初九,十六个大人、一个娃娃,外加几头牲口,难民们从老皇寺唤礼塔下的门洞里搬到了车马店后院。
"啊这个……天下的回回嘛是一家,你们又遇了难,是一帮离乡人。帮助离乡人,这个嘛圣训经上有哩,我听过。啊……今个王学董又开了口,我不要你们一大麻钱,住几年都无妨,就当是我施舍的乜提!"
白金星带着帐房先生站在车马店后院的井台旁一通说,又亲眼看着大家住稳当了才离去。马四七一眼就认出了白金星,就是那天刚进城时给他指路的那个中年男人。
这样算是安顿下来了。冬春季节建修停止,砖窑也关了门。大人们白天出去打短工谋生,从狄道县带来的几头牲口都派上了用场,由张尔洒、马买赛等人赶着搞短途驮运,挣来的钱均分,街坊们对这些难民很同情,纷纷给他们找活干。马四七因为年纪小,没力气,小毛驴也因为牙口轻驮不动重货,就留他在店里收拾屋子、准备草料,早晚照看牲口,给它们饮水、拌料、出粪,每天仍然给一个铜钱的工钱。
四间屋子住十几个大人已经很拥挤了,马四七只好睡到了圈房里。在牲口槽子里铺上厚厚的麦草,再盖上一件破皮袄,和骡马们朝夕相处,马四七倒也过得清静,至少比挤在大人们中间听鼾声闻屁臭要好许多。时间不长,牲口们就接受了这个脏兮兮的小驴倌,总是用它们那毛绒绒的嘴唇在马四七脸上、手上但凡裸露的地方蹭来蹭去,表达着对他的亲热,让这位孤苦伶仃的少年感受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温暖。
黯淡的光阴不紧不慢地过着,转眼到了第二年四月。每年这个季节,庄稼出苗的时候,古城回回有个祖上传下来的习俗,那就是请阿訇念青苗"亥听",向真主祈祷风调雨顺,盼着秋天有个好收成。虽然这种做法在伊斯兰教教义教法中没有什么直接证据,但诵读古兰经,吉庆。又要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吃席,既拉近了邻里的关系,又是一种施舍,于是便成为一种良俗祖祖辈辈传了下来。
这天,清真老皇寺折麻提要集体念青苗"亥听",乡亲们把从狄道县逃难来的离乡人都请去吃饭,唯独没有请马四七。
"人干不动活,驴驮不动货,一天除了喂几头牲口,就知道睡在马槽里当懒干,十四五岁的人了,死没出息!那个懒干尕娃甭叫,我们寺里没有懒干吃的东西!"
老皇寺学董王有德的声音不高不低,透过圈房没有任何遮挡的破窗户,王学董的话让马四七在从里面听得清清楚楚。等乡亲们全都走出车马店大门,他再也压不住心里的悲伤,抱着自己小毛驴的脖子放声大哭起来……
曾经,一家人在西坪村过着庄稼人的平安日子,突然间天降横祸,只剩下自己流落他乡,跟着逃难的乡亲们活命,他就是紧挨着马圈台阶那棵借着从瓦沟里滴下来的檐水活着的冰草,没有人会留意它的死活。他也想到了去北山阿舅家寻口饭吃,但一想到阿舅家六个未成年的孩子和舅母凉凉的脸色,就又死了这条心。小毛驴仿佛知道马四七的心酸,也不吃草了,默默地低下头,紧紧地挨着马四七站着,小脑袋热乎乎的温暖着马四七淌满了泪水的脸颊。
在人的一生中,也许会有一些心酸的日子,一个动物可以给人带来亲人般的温暖,而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却能像刀一样深深地刺痛一颗脆弱而敏感的心……
自那天之后,马四七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每天晚上他把灌满水的汤瓶煨在炕洞里,好让大人们早晨能洗一把热水脸,白天将干草用铡刀铡短,再洒上麸皮,拌上水搅匀,让牲口吃得舒服。大人们都是先给牲口饮凉水,再喂料,马四七却是先喂料,再饮温水,这样不伤胃,时间一长,牲口一个个都壮实起来。大人们干活回来往炕上一躺,马四七就从车马店伙房里打来开水,给他们沏上一铜壶茯茶解乏。
渐渐的,乡亲们对马四七有了一些新看法,工钱也由原来的一天一个铜钱增加到一天两个铜钱。 这些小活越干越熟练,只半天时间,马四七就能干完原来一天的活了,除了早晚有些忙碌,剩下的白天更长的光阴干什么呢?
马四七躺在驴槽里丢盹,恍恍惚惚梦见母亲抱着妹妹到古城来看他,还带来了他最受吃的炒大豆。小时候母亲经常用清水淘过的洮河沙拌在大铁锅里给他炒大豆吃,这样炒出的大豆又酥又香,他总是舍不得吃。
"尕四七,我们歇工了,给牲口饮水去!"
张尔洒在院子里喊着,马四七惊醒过来。阿妈……妹妹……你们在哪里?四七想你们啊……一串串泪珠从眼眶里涌出来,落在他破旧肮脏的衣裳前襟上,又很快渗进布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三道桥集上,庄稼人们叫卖着古城北乡出产的大豆,一个个籽饱皮薄,比西坪村的还要好。马四七用自己攒下的铜钱买了几升大豆,又从大冬河淘来一麻袋青沙,学着当年母亲给他们兄妹仨炒大豆的方法,把铁锅烧红,将淘洗干尽的青沙放进锅里搅拌、炒烫,然后把经过精心择选过的大豆放进去,反复搅拌,炒黄。北乡大豆本来就质量好,再加上用沙子炒受热均匀,不焦不溜,炒出的大豆口感酥脆,远远就能闻到一股豆香味。
每天一大早店里的活一干完,马四七就提着一只装着用沙子炒成的大豆的柳条提篮沿街叫卖,从石桥巷走到城内,再从城内赶回车马店,一圈走完,正好是大人们回来的时候,两不耽误。由于马四七选大豆、炒大豆真用了一些心思,渐渐的,古城内外的人们都认可了马四七的沙炒大豆,也认识了这位从狄道县逃难出来的可怜的孤儿。
第二年秋天,马四七用几个月赚来的钱买了二十升当年新收获的大豆,又置办了一口更大的铁锅,在取得白大掌柜同意后,他在车马店院子的南墙根搭了一个棚子,重新砌了一个灶台,正式做起了他的大冬河青沙炒大豆的尕买卖。
一天,马四七干完车马店里的活,送走了大人们之后依旧提着他的提篮沿街叫卖大豆。正是凤林书院上早课的时候,在城内有钱汉们居住的仓门大巷,七八个逃学的富家子弟拦住了他。
"哎……站哈!这不是卖炒大豆的尕回回吗?"
"哎呦,你看那衣裳脏得,就是个要馍的!"
一个比马四七个头高很多的大后生突然一把揪住了他盘在脖子上的辫子。
"尕回回,从今往后,不允你到仓门大巷卖大豆,除非……除非……"
大后生眼珠滴溜溜转着,满脸坏笑,想着用什么法子把这个脏兮兮的娃戏弄一番。
"除非天天让阿哥们白吃!"
一起的几个娃开始起哄了。
马四七倔强地用一只手提着提篮,一只手撕住了揪着他辫子的大后生的缎子马褂的领子。
"凭啥不让我卖大豆?凭啥给你白吃?讲理不讲理?"
"讲理?你这个臭爬虫还会讲理?我让你讲!"
大后生照着马四七面门就是一拳。
马四七本来就没吃饱过肚子,面黄肌瘦的,后生又长的人高马大,一拳下去打得马四七头晕眼花,栽倒在青石头铺成的巷道里,提篮里的大豆洒了一地。
"快呀,抢大豆了,抢大豆了!"
娃娃们一哄而起,向马四七跑来。
正在这个时候,一匹高头大马沿仓门大巷跑来,枣红色的骏马踏着古城走马有名的快碎步,一步紧跟一步,四名家丁紧随其后一路小跑。马上骑着一位带纱帽的姑娘,左手握缰,右手提鞭,和其他女人不同的是,这位姑娘并没有缠足,大大的天足像男人一样踏在马蹬中。
"尕响!你又下害了,我看你屁脸又痒了!"
姑娘翻身滚下马来,顺手朝着后生大腿就是一马鞭。
"啊呦……啊呦……阿姐,你打疼了……啊呦!"
后生转身就跑,头上戴的一顶黑色瓜皮帽掉在地上也顾不上捡。等问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姑娘心疼地让家丁把马四七身上的土抖干净,又给了他几个麻钱。
"那是我弟弟康佛响,今天全是他的不对,阿姐替他给你赔个不是!尕兄弟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家里大人是谁?"
马四七也不会编谎,一五一十回了话,姑娘听了眼圈一红。
"唉……可怜的娃呀……以后你放心大胆到仓门大巷卖大豆,尕响他再不敢欺负你了。对了,炒大豆我也爱吃,你过几天送一些过来,打问仓门康家就知道了,我不在就留给管事的人,阿姐走了啊!"
姑娘翻身跃上马背走了。
阿姐走了……阿姐?自从和姐姐一年前永别,马四七再也没听过女人在自己跟前称呼阿姐了……
到了后来他才知道姑娘是城内有名的乡绅、大粮商康继鑫的千金。康大掌柜夫人死的早,又不愿续弦,所以对一双儿女溺爱有加。女儿康怡芸自幼饱读诗书,能写会算,思想维新,认为男女平等,长大后拒不缠足,一般大户人家不愿上门提亲,今年已经二十有三了,是父亲生意上的好帮手。儿子康佛响十七岁,与姐姐正好相反,整日游手好闲,惹事生非,让父女俩天天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