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如此迫切地想要向你分享一部纪录片。
也许这是因为,我在里面看见了我自己。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这部纪录片你看过吗?你可知道它为何被部分网友誉为“2020年度最佳恐怖片”?其实此话不假,且叫我慢慢说与你听。
这部纪录片的英文名是“社交两难”,倒也贴切。毕竟,人生的一切问题都来源于人际关系,而社交媒体使这一切加倍。社交媒体带来的无尽宝藏令我们欣喜,但它们的另一面却是深不可测、令人惊惧。
这部纪录片以采访和情景剧穿插的形式讲述了智能时代下社交媒体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并呼吁个人、政府等多方面的改变。
1.目之所注
如果你没有为产品付钱,那么你就是被卖的产品。
片中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当我们免费地使用社交媒体时,社交媒体从哪里赚钱呢?广告商会买单。它们会为我们的那点儿注意力买单,还为在我们身上发生的潜移默化的、点点滴滴的改变买单。是的,它们会诱导我们的注意力。
然而注意力是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You are what you eat”,可与此同时,你更是由你的所读、所见塑造的。你看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如今,我们在同一内容上持续专注的能力下降了,我们对社交媒体也更加依赖。自从高考结束,你有没有发觉,在不被强迫的情况下,连着读满满的十几行字都难——要不然我怎么
那么,我们丢失的那部分注意力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丢失的,是自主把握的生活。
有种注意力的工作模式是“自动模式”,而社交媒体极大地强化了它。我们的注意力随着不断响起的“叮叮”“嗡嗡”声而不断跑路,那我们本应做的事情往往也成为泡影了。当我们难以把握自己的注意力的时候,我们难以把握的,还有自己人生的去向——要知道,输入决定输出啊。
当我们自动放弃“在网上看什么”的控制权时,我们也就把“要过什么样的人生”这件事交给网线那端的公司了。你看,我们大脑中过载的那些垃圾信息,它们在持续地腐蚀我们自己。如果任由网络推送一条一条看下去,我们不就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了吗?
说起叮叮声,不知你是否想起疫情期间一款令咱们深恶痛绝的软件,没错,就是钉钉。其实令咱们抓狂的不只是钉钉,各种群也”对我们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为什么呢?钉钉和消息群都是工作性质,意味着它们在我们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频繁出现。
记得那时候,本应在学习时段专注于工作学业的我们将大量时间用于回复消息上,我们有层出不穷的群组,我们还有层层传递的信息、反反复复的反馈、看不完的通知,每个人都为这些消息而疯狂,而后崩溃。
我们的专注找不见了。那时候,我们形成了一种惯性:无论做什么都先看一眼消息栏。有时看着手机上,钉钉气泡里的数字,我们用颤抖的双手点开软件,带着难以言说的紧张。如果不能及时反馈,还会遭到质问,这更使无休无止的回复变成了一种必然。每做一会儿正事,我们就会看一下消息。我们完全没办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如果说看垃圾信息对我们来说意味着长期成长的不可控,那么钉钉对我们来说,则是短时工作的不可控。前者正是我们心里隐隐藏着的对堕落的恐惧,后者则是我们一看便知的情绪与效率。
而此时我们的注意力,仅仅因为社交媒体,成了黑暗中舞蹈的幽灵。
2.诱惑漩涡
只有两种东西把它们的消费者称为使用者,社交媒体和毒品。
朋友,社交媒体对我们而言,还意味着上瘾。它有各种各样的致瘾机制,我们很难不受诸如此类的摆布。
从“对方正在输入”到“叮叮”声再到点赞功能,社交媒体利用着我们种种的心理弱点。刷微博与刷抖音快感类似,令我们停不下来的,是那种随时可能出现惊喜的快感。
超想知道刷新后有什么惊喜?你有没有发现,这和老虎机的原理并没有什么两样。
至于提示音和消息气泡,它们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多在社交媒体上花时间,我们每收到一条消息就会拥有“叮”的一声。嗨,这不就是巴浦洛夫的狗嘛。也许,这种声音也对我们大脑进行了深层编程。
上瘾,对于我们来说,是失控。我们在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可能会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被电子信息的洪流裹挟,不知西东地消磨自己的时间。
那么这时候,社交媒体究竟是我们使用的工具,还是操纵我们的东西呢?自行车就是典型的工具。而社交媒体和自行车不一样。它们不只是等待你的使用,而是从你进入社交网络开始就拥有了生命,不停地引诱你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这上面。
在不断使用它们的过程中,我们偏离了自己原本的目的。它们会利用强大的算法,构建好关于你的模型,不断地推送你更可能想要看的视频。诱骗你再多一点,再多一点点……什么自我,什么时间,都成了玩笑话。
这些视频对你的了解,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它们甚至能够预测你的行为,仅仅为了引诱你停留更长的时间,同时推送更加精准的广告。就像我爱在b站刷美食小视频,b站首页也会给我推送更多的美食。倘若我选择点开其中一条,不知不觉我就可能点开它的相关视频,再一条相关视频……
是啊,我们都沉浸于自动化。郑渊洁面对孙女钟爱的抖音感叹道:它简直应该被叫做“多米诺音”。老郑口中抖音的神奇之处恰恰是它的致瘾之处。一个视频接着一个视频,短暂的时间内,你会得到最多的感官刺激。而轻轻一拨便进入下一个视频,无需费力便可不停地接受刺激。这不就是最大限度利用了我们上瘾机制的实例吗?
快感起源于我们祖先的进化机制。它们的出现是为了使祖先们追求进食、做爱、竞争等目标。可现在,对奶油蛋糕的执着还是必须的吗?身边每一个人的点赞还是必须的吗?不是的,而我们大脑深处仍然潜藏着类似的渴望。快感稍纵即逝,我们不由自主地不断地追逐新的快感,而抖音微博朋友圈等“恰好”满足了我们的需求。
这样,我们就会把无休无止地将自己的时间投入在这上面。它们早已摆脱了工具的身份,转而牵动起我们头顶的细线,控制我们将要发出的一举一动了。
3.情绪危机
社交媒体越来越深入大脑根部,夺走孩子的判断力、自我价值和身份。
社交媒体使我们焦虑。你是否听过“社交焦虑”这个词组?我们在整个社交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焦虑,而社交媒体无疑放大了这一点。
看似与“控制”毫无关系的美颜滤镜,却使无数的青少年陷入外貌焦虑和身材焦虑。也许像你这样的“钢铁直男”不能切身体会到这一点,可这的确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一代青少年,我觉得我自己也在其中。纪录片情景剧中的女孩对着镜子沉默许久而后流泪时,我看见了自己对着近乎完美的网图比对时自己的落寞。
你也一定在QQ空间里见到过滤镜美颜之下的姑娘们,她们的面容在P图的加持下美得不真实。那么,她们甚至还有他们收获无限的赞美时有着怎样的感觉呢?他们是否会因为这并非他们本来的样子而感到些许的自卑?
数据告诉我们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21年2月中青校媒对2000余所大学的调查显示,59.03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这在p图风潮到来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巨大比例。
有一次我也在软件商城看美颜类软件,忽然一条神奇的差评吸引了我:“辣鸡软件!一拍完不能先显示美颜,还得看着自己那张丑脸膈应!”“自己那张丑脸”?认真的吗?我着着实实地被惊到了。
很多人活在过度美颜的世界里,拿自己和完美的脸蛋比较,拿自己的脸和P过的不真实的脸比较。他们比出了自卑,比出了恐惧,比出了一种虚假的生存状态。在不真实的展示中,他们原本的生活早就变成了凌空的楼阁,缺少了生活的质感。
有人甚至因此而饱受困扰甚至抑郁。“赞”按钮设计之初,工程师们为自己能传递更多的美好而欢欣鼓舞,却未曾预料到自那起青少年的抑郁比例急剧上升。许多人对“赞”的数量焦虑,一个一个地比对浏览量与赞的差值,一遍一遍地点开社交媒体看看有没有新的点赞。
原始时期,你的部落就是你的世界,被身边的人认同的期望会使你更好地融入族群。可现在却不同,你没有必要得到任何一个人的赞美,更没有必要每五分钟就得到一个肯定,而那些点赞更不能说明什么,只是在提示音和红色气泡的光环加持下给你莫名良好的自我感觉罢了。遗憾的是,这种自我感觉转瞬即逝,甚至可能带来对它们的过分追求。
我们正逐渐地缺乏自我处理情绪的能力。多少人在没有手机的时候就难以自我相处,在无聊与烦躁中度日。在手机没有占领青少年的生活之前,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更容易爱上体育运动,更容易走出去进行面对面的社交,更容易专注于书籍。曾经被父母列为“禁书”的传统武侠都在社交媒体的冲击下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当遭遇烦恼、陷入困境,智能时代的我们更容易选择逃避。毕竟逃避太容易,打开抖音、b站、微博、朋友圈,我们只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在另一个世界恣意行走。在那里没有现实中难解的迷题,没有真实的痛楚,只有转瞬即逝的信息和转瞬即逝的情绪。
我们沉浸其中时便无需自我调节,逃避成了许多人面对困难的最优解,因此无怪许多人标榜躺平,并在叫嚣“躺平”的过程中进一步消解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痛苦。
4.观点回声
如果不知道自己在矩阵中,你又该如何从矩阵中醒来?
朋友,“信息茧房”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它是指一个人接触到的信息都是自己想看的、与自己想法接近的信息,而对于自己不想看的信息则完全没有机会接触。
算法以深度或者广度为方向向我们推荐产品。按深度推荐,就是围绕已知物深刻关联的东西推荐,按广度则是基于未知因素推荐。为了满足利益最大的目标,绝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会拓展深度而弱化广度。当算法在深度上不断加强,我们就会不断地接触重复的观点、刷到重复的商品、看见重复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我们的可能会是几十亿楚门的世界。为什么楚门的故事能够发生?因为“我们接受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就是现实”。
也许我们的世界已经被人工智能接管了。在这里我们很难有大规模的客观与温和,毕竟客观与温和天生和流量犯冲。我们被隔绝在门内,自己构建自己的信息孤岛。
社交媒体给我们的产品无疑强化了这一点,它们让我们接触更多相似的观点,不断遇见同质化的产品,这不仅使我们更容易无趣和单一,也令温和的观点更难在网络上生存,对立和偏激却得以野蛮地生长。
你知道的,很多自媒体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茧房效应,去敲诈舆论、收割流量。网络被割裂成不同的圈层,人们浏览特定的信息,被代入特定的身份、投喂特定的情绪。那么,这些被敲诈的群体只会越来越偏激,越来越热爱对立,一步步走向极端。
那么真相又在哪里?“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善思的皇帝在《沉思录》中给出了自己的思索。
当我们的社会中没有人相信真理,或者不再存在真理,又将是怎样的一副景象?在社交媒体中,除了思考的表浅化,算法的推送也在阻止我们寻求真相,客观与理性更成了一种奢望。
我害怕,我们的时代会成为最疯狂混乱的样子。网络上的种种对立和歧视原本就是我们内心的写照吗?网络是写实地展现了这个世界,还是将这些冲突夸大了?你我之间,这些问题不言自明。
朋友,我们不要一遍又一遍观点的回声。那样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办法再成长了,不是吗?更不要说混乱,当每个人只看自己认可的那一方,不就会越来越往同一个方向偏移吗?
我不只想躲避网络上的“男拳女拳”、“饭圈之争”,我还希望这个智能的世界能够让更多的善意美好生长。我不只想远离身边负能量,还想让我看不见的地方也能有理性的辩论,有善意的碰撞,有温和的探讨。
那么,朋友,这个世界会好吗?
我不知道。但我一直相信着。智能时代带给我们的不只黑暗的一面,我们只是对这一面不够重视罢了。
其实,无论是否有智能化的社交媒体,是否有强大的算法,我们天性中就爱自动地分散注意力,爱对种种的致瘾物成瘾,爱陷入莫名的自卑,爱只听自己相信的东西。可这并不是任由社交媒体将它们无限放大的理由。
我想,我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应该有更多的节制,小心其中的陷阱,不要自动地将掌控权交给它们。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期间,就看了几十次的微信群和QQ消息。
如此,我建议你。
我们应当觉察,觉察是改变的开始。不知你对正念有多少了解,正念是一种活在每时每刻的生活态度,它要求你多动用自己的元认知,也就是看见自我意识的那层意识,让自己的杂念轻轻地走开。它就要求我们觉察自己的思想。同理,当你准备点开b站上某个视频的相关视频时,也能够意识到自己偏离了原本的目的。
我们还应该关掉大部分的有声通知,不要让通知打断我们的生活。它们已经困扰我们足够多了。只要你试试就会知道,延迟交流的那点时间并不会让你在社交中真正损失多少。相反,它保护了你宝贵的专注力,让你得以做自己该做的。
我建议你拒绝成瘾性App。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抖音和快手就是成瘾性App,我就不下载快手和抖音,它们对我来说就像洪水猛兽一样。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抖音不算成瘾性App,因为他们可以在抖音里获取很多信息。我的妈妈就会向抖音博主学习新菜品,为我家的厨房添加新口味。
主动搜索是很重要的本领。很多平台你一打开,首页就会冲出小视频,并且直接开始播放。我建议你第一时间果断关闭这些小视频。你如果总是这样接受信息,就像动物园被投喂的动物差不多,难免被个别塑料袋噎着。你可以主动搜索你需要的信息,搜索完就直接关闭浏览器。
朋友,我们是从小开始接触社交媒体的一代。如何在这个智能时代好好生活,对你对我都是难解的迷题。这部纪录片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觉察的开始,我们要想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就不得不和社交媒体的阴暗面对抗。
那么,接着往前走吧,让我们把在这个智能世界的一生,作为自己对这个迷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