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成绩好的学生分享经验,说出来的常常是很简单的: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课后先复习,回顾一下所学内容,再写作业。
这听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啊,非常基本的操作,但是不论老师还是优秀学生,都这样建议。而实际上却又没几个学生能做到,为什么呢?
仔细想,这要求学生,头脑里对学习非常重视,对这科所学知识特别关注。就是说,他在上课前和课下,脑子里有很多时间在想着所学的内容。
他想学好,非常关注学的效果,也想获得那些知识。
他有很多时间在心里“惦着”这节课,这些知识。
实际中,真实的学霸倒不一定是每科都这样做,因为有很多科目,课堂所讲和教材上的,对他们来说过于容易,没必要花费这么多心思去想。但他可能对某个科目,或者对其中某一部分内容,是有这种程度的关注的,因为难度相当,有他不会的、还需要认真去学的。
而非常多的普通学生,别说课前课后,就是课堂上,他心思都不能持续停留在所学内容上。他会想老师的衣着打扮,同学的举动,课间的事,家里的事,网上的事……
所以,差距就很大。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要求做到这些不太现实,所以需要家长在课下稍微带着一点,翻翻课本,看看第二天要讲什么。写作业前,让孩子给你讲讲,回想一下。这些不要花费太多时间,主要是让他有个这种意识。如果孩子懂了,内容过于简单,就不必强求。
这也就是所谓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其实习惯是一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背后的道理。
就是,让他明白这些习惯的目的是什么。
是要他关注里面的具体内容,跟自己对话,问自己,我到底会了没有。
让他懂得,这样走心去学,非常节省时间,可以腾出很多时间来玩别的。
如果这样做了,有了进步,有成功体验,孩子就会愿意继续执行,逐渐变成习惯。所以过程中多鼓励肯定,少挑剔批评。
我觉得到小学高年级,初中,很多学生是可能做到的。课前和课下,在头脑里去想一下所学的,整理思路,回想知识,在回顾过程中,找到没懂的地方,翻书去看看。
不走心,是在花自己时间陪别人读书。
走心去学,以后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