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古代学富五车是个概数,但是古代,特别是春秋先秦书真的一共就没多少,现在随便一个人读的书要比孔孟诸子都要多,可是写出的文字却是真的不敢恭维。因为网络与自媒体的发达,现在写作的途径与成本太低,所以网络上的文字真是汗牛充栋,让人目不暇接,当然有文笔与底蕴都不错的,但大多却是没什么功底的流水账。
对于我们这个走在流行前端的行业来说,时尚,前卫,懂年轻人要比对文字的功底来的重要的多,加之,人们连阅读都已经到了需要你用字体,图画,颜色来标注的年代,你还指望文字底蕴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我们的日常虽然有大量的文字工作,却对文笔的要求不是很苛刻。
但是有时候涉及到产品设计与宣传的时候,文字功底是绕不开的,办公室有一个90后的姑娘,时尚,前卫,懂年轻人,又负责,听话,肯吃苦,也是打算培养的重点。但是每每到了新产品上市,工作最关键的时候,总是让人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怨愤。
问题就在于文字表达,她的文字很直白,而且常常无话可说,我经常说,你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你看到了什么就写什么,每每她总是瞪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看着我说,“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写出来”,或者写出来后,总是与产品的格调相差甚远。
时间久了我终于明白,这是文字表达的苍白,与你曾经读过书有太大的关系,于是我开始在办公室发起阅读行动,推荐书目,甚至为他们购买图书,但是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我终于明白:文字的功底形成于最开始写作的启蒙时期,也就是从小学3年级有阅读和作文开始到整个中学时代的结束,等到了十八九岁读大学的时候,一个人的写作功底已经基本成型。
所以,与音乐一样,文字的启蒙很重要。
恰巧这个时候,开始了“国学热”,国学启蒙读物一时间炙手可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成为启蒙必读。我是到了大学才开始正儿八经的开始接触这些启蒙读物,因为在我小时候,国学实在没有市场。
只是大了在读这些,除了道理与意义明白的快一些,对于文字功底的帮助就比较有限。因为对于提升文字功底的执着,我开始注意这些启蒙读物对于写作的影响,然后很失望的发现,这些经典虽然立意深远,但文字不是过于直白就是过于晦涩,对于文字功底启蒙作用有限。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笠翁对韵》,它也有晦涩难读的字词,也有众多古今典故,但是因为文法与韵律的问题,丝毫不让人觉得无趣与晦涩。
它是古时为了训练儿童学习写作诗、词、对联而用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工具书,因其对仗工整、极富声韵,用词精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唱歌一般,即便是没有任何朗诵基础的孩子也能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来。而且全书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典故、诗词、花鸟、人物、器物等你在诗词、歌赋、对联中能用到的几乎所有意象。
它的作者李渔本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自然在韵律上面追求到极致,读《笠翁对韵》总有一种让你停不下来的感觉,如果你是刚刚开蒙的黄口小儿,可以在诵读的时候仅仅体会起音韵,词汇,修辞的优美,如果你还想要更多,它其中所涉猎的历史、文化、典故绝不会让你失望。无论你以任何目的拿起《笠翁对韵》,我想诵读的久了,潜移默化之中会形成你文化修养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