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不少人都会读作dan县。这倒不是说孤陋寡闻,只不过这是多音字,直接说单县毕竟少为人知。至少在我出差在外的时间里深有体会。知道单县的大都与羊肉汤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全国各地的羊汤也是大同小异,单县羊肉汤又能怎么样?
其实,身在单县,习以为常,还真没感觉羊肉汤有什么特别,但出了单县才感到有些不同。在东营,单县羊汤看到过几家,但仅仅是挂了名。金水市场那里有一家女老板是单县人,还不是冠名单县羊肉汤。冠名单县羊肉汤的而且是单县做法的,据说是石油大学的这个包老师,现在也关门大吉啦。
东营盐窝羊肉可能供应全国不少地市,可惜出名是因为瘦肉精。但看不到盐窝羊肉汤。在东营是临朐羊肉占了上风。临朐黑山羊确实是独具特色。只不过真正到沂山旅游时,山顶宾馆的羊肉汤,我只喝了一口,差点把别的菜喷涌而出。不是夸张。味道真醇正。当然,在东营的饭店里,羊汤的味道还是不错哦。江苏与河北两地亦具异曲同工之妙。
单县羊肉汤,注意一点,羊肉汤,而不是羊汤,也许只是说法的不同,比如单县的包子就是水煎包,而不是我们认为的蒸包。
言归正传。据《单县风物》及新版单县志载:“1809年初,单县人徐桂立、曹西胜、朱克勋三人开设“三义和汤馆”,后三家分开。由于徐桂立制作精细,不断改进提高,,一时间风靡全城,在竞争中占了上风,远近驰名,被公认为单县羊肉汤的正宗。而徐家积蓄了大量资本后又开始转营其他的生意,所以也就没能创下正式的品牌。
1935年春,单县羊肉汤的正宗传人周永歧、吕运法、窦保德共同出资,在单县刘隅首开办“三义春羊肉汤馆”。因为其时在春天,《三国演义》中又有“桃园三结义”的典故,遂取字号为“三义春”。为使字号更加响亮,他们专门请当时曾留学日本,在单县湖西一带颇有名气的文人陈布经先生在长三尺、宽六寸(意为“三人六六大顺”)的花梨木牌匾上题写了“三义春”三个隶书大字。三人还对招牌进行了浅雕、着漆、包铜角,以使其看上去更为醒目,易长期保存。周永歧是徐家的徒弟,师承徐家羊肉汤第七代传人徐东秀,他13岁就学制羊肉汤,不仅得到了徐家的真传,后手艺不断加以创新提高,逐渐创出自己的独特风味,在食客中有着很好的口碑。其调料齐全,色泽光亮,汤汁味美、营养丰富,在单县及周边地区迅速打响。当时所经营的汤种类花样繁多,著名的“天花(羊脑)汤”,有健脑明目之功;“口条汤”,有壮身补血之能;另外还有三孔桥汤、马蜂窝汤等共72个品种。再加上服务周到热情,生意日渐兴隆,也以其技艺之精湛而声名远播。周永歧又培养了王德田、刘允魁、韩令臣、谢成礼、毛献文等。为单县羊肉汤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单县羊肉汤呈白色乳状,鲜洁清香,不膻不腻,品种繁多,各具其妙;肥的油泛脂溢,瘦的白中透红,天花汤健脑滋目,口条汤壮身补血,肚丝汤健胃壮体,眼窝汤清火明目,奶渣汤沙酥带甜,滋阴壮体,还有马蜂汤、三孔桥汤、腰花汤等七十二种风味。口感鲜而不膻,香而不腻,不仅是一道爽口的美食,而且还有药膳的功能,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滋阴壮阳、助消化、增加人体抗病能力等功效。
20世纪80年代,单县羊肉汤被收入中华名食谱。这也是当时作为汤类入选的第一汤。
后来为了便于推广储存运输,单县人又研制开发出百寿坊固体羊肉汤。当时单县作为鲁西南劳务输出大县,在昼夜繁忙的汽车站,随时可见我们单县人带着固体羊肉汤作为馈赠礼品带出单县,带向全国各地。
单县羊肉汤的特点简单归结为:不膻不腻,汤白如乳,水脂交融,鲜香爽口。
下篇继续介绍农家红汤羊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