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书籍,译中文,谁翻译得更好?我所接触范围,台湾译文水准蛮高。
1、翻译烂,读而不知其味
最又翻出Robert Mckee的《Strory: Substance, Structure,Style,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书中第二章,讲述故事(或者说是剧本)的构成要素,一开始作者就来了一段提纲式总结:
From an instant to eternity, from the intracranial to the intergalactic, the life story of each and every character offers encyclopedic possibilities. The mark of a master is to select only a few moments but give us a lifetime.
电影或电视剧中角色的故事,或起承转合,或跌宕起伏,剧本讲述的正是这个,因此作者有这样一句感叹。这话翻译为中文,个人之见,难在前面几个形容词,看大陆译本,以及台湾译本。
大陆版本:
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人生。
照着字面意思,老老实实译成了汉语,看第一遍,不太懂作者在讲什么。
台湾版本:
从瞬间到永恒,从脑中乾坤到浩瀚银河,每个角色的人生故事都提供了无穷的可能。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只选择某些片刻,却足以呈现角色的一生。
二者对比,台湾版本翻译得更为精准,也容易懂。特别是句尾的“lifetime”,大陆版本译法不妥当。
这本书是讲怎么编写剧本,每个剧本都不可能展现整个社会,也不可能讲述所有人的故事,只能是呈现特定角色的故事。
所以,lifetime翻译为“角色的一生”,更加合理。
大陆版本依法问题颇多,翻译为:展示其整个人生。
首先,文白夹杂:”其“字是文言词,通常做代词用,现在的人未必理解这个词。
其次,”其“字意思不明:到底是指前面所讲的” a few moments “,还是指”each and every character “,因为文白夹杂,反而不清不楚。若是写文言,其字指意,会极为清晰明确,不过这里不展开。
我个人体会,读台湾译本,容易理解,一路轻快;大陆版本,就是磕磕绊绊,不知道在讲什么。
2、彼家虽好,问题依然多
台湾翻译版本,都如此尽善尽美吗?
肯定不是。
例如我看的这本统计学的书,台湾译本中的一句:
“共有9位小朋友和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年龄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皆为17。”
读第一遍,疑惑马上来:
小朋友(人数)+父母(人数)=9位,还是,小朋友(人数)=9位?
拿捏不定,只好找来原文。
Nine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go to the class, and the mean and median are both 17.
对比之,马上明白,英文是形式文法,看的清清楚楚,9只是修饰孩子,自然是小朋友人数是9位。
上文译法,问题出在“共”与“和”联用,造成了误会。
简单一点修改:9位小朋友,以及他们的父母,歧义立即消除。
By the way,为毛句中go to the class这短句没有在译文中出现,给活生生丢失了?
接着来:
“如果你的资料中有离群数据,使用全距描述资料的分散情形会很容易产生误导,因为全距很容易受到离群数据的影响。” (书中原句)
读这话,有没有感觉别扭?(看出其中问题,还需要一点文言文的底子)
注:离群数据(outlier):一组数字会有大体分布范围,而在这个范围之外,极端大,极端小的数字,就是离群数据。
全距(range):资料涵盖了多少个数字。
这话的译法,弊病是照搬了英文的语句顺序。传统汉语叙述事情,“原因”摆在前,“结果”放置在后。英文恰相反,“结果”放在前面,句子后面则展开“原因”。
英文原文:
If your data has outliers, using the range to describe how your values are dispersed can be very misleading because of its sensitivity to outliers.
译文修正如下:
全距容易受离群数据影响,如果资料中有离群数据,使用全距描述资料的分散情形会很容易产生误导。
3、无可奈何之不爽
英文书籍,翻译为中文,译文质量差,不爽。
看英文原版,速度慢,不爽。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