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273033/answer/82212787
多谢兰大帅逼邀请,这个题我想好好回答一下。
背景:
幼时喜爱涂鸦,6岁开始跟随本地一位小有名望的老师学画,直到15岁,期间拿过一些所谓奖项。
高中之后不再专门学画,但画画始终是一个爱好。
高三决定报考国内某美院艺术史系,于是又捡起画笔。大学之后,兴趣转移到其他方向,2015年年初画了点儿东西,那之后再也没画画了。
曾短暂地在美术馆工作过。
1.表达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画画最基本的作用,也是很多儿童喜欢涂鸦的原因。
小孩子天生懂得色彩所带的情绪,也天生就会选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来表达情绪。
例子:我的一位前上司的女儿三岁,喜欢画画。和大多数小孩一样,她的画不过是一些色块的涂鸦。但是她会对她的妈妈(也就是我前上司)说,这幅画是悲伤的,那副画的开心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借用画画来表达自己就更好理解了。这和你不开心的时候看苦情电影、高兴的时候想大声唱歌一样,是一种移情。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移情不外乎几种:发泄郁闷、表达欢乐、追寻安宁。
2.消磨时间
人总有无聊的时候:等车、等餐、发呆。
我个人很喜欢在等餐的时候,拿桌上的餐巾纸画画,对象通常是和我一起吃饭的人的肖像,画完也不会刻意保存,可能顺手就扔掉了。
不过,如果和我一起吃饭的人我不熟悉,不跟对方说话就显得不礼貌,这种时候我不会画。
中小学的时候我的教科书上几乎每一页都画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原因之一,也是上课太无聊了,老师讲得很慢,我不必放全部的注意力在听课上。那时候我喜欢物理和地理,所以物理课本是最干净的。画得最多的应该是语文课本了,几乎没听过语文课。
3.谋生
如果一个人可以靠画画谋生,那么至少他们的绘画技巧是不低的。
我们不谈那些名垂青史的艺术家画家了,对他们来说,画画的意义早已不是谋生。
我们就谈纯粹的谋生,有一个鲜活的例子:深圳的大芬村。
维基百科:大芬村
(https://zh.wikipedia.org/zh/%E5%A4%A7%E8%8A%AC%E6%9D%91)
这个村子以出口仿制西方油画为主,村民们可以将名画模仿到可以乱真,然后卖到国外,成为别人家墙上的装饰品。
但是村民们懂艺术吗?懂美学吗?懂创作吗?未必。他们只是懂得怎么去模仿一幅画的外观,仅仅是外观。我甚至心理阴暗地想过,也许一个大芬村的村民,ta一年到头都只模仿一幅画,比如《向日葵》,也许ta这辈子就只会画《向日葵》,也许ta都不知道梵高是哪国人。
何伟(Peter Hessler)曾经写过另一个油画村,浙江的丽水油画村的故事,文章名叫《中国巴比松》,我摘录一段:
“你小时候喜欢画画吗?”
“不喜欢。”
“但是你有绘画天分对吧?”
“根本没有!我学画时候连笔都不会握。”
“你学的好吗?”
“不好,我是班上最烂的学生。”
“那你很享受画画对吧?”
“没,我一点也不喜欢。”
她的回答是典型的乡村移民的谦卑武断风格。对我来说,小陈很棒。来自中国偏乡,学习绘画,画异域风景并取得成功。但小陈对她的成就丝毫不感到自豪,而且她谈起艺术来跟小龙谈到为胸罩调节扣染色一模一样。
4.美育
个人观点,这是画画最大的作用,也是对人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绝大多数曾经画画的人,都不会一辈子画画(比如我),但是你在画画的过程中所接受到的关于美的教育,影响着你余下的人生。
对于儿童,这种美育显得更为重要。
想讲一段经历。
我曾经在中国美术馆工作,在做一次儿童教育活动的时候,我和我的同事们需要去启发孩子们创作。孩子们集中在6-9岁,正是坐不住的年龄。于是我和同事们决定选用了一些大师作品,并鼓励小朋友从这些作品出发,延伸自己的想象力,来讲一个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既要大师作品,又要符合孩子童趣的审美,于是我夹带私货,选择了自己很喜欢的保罗克利(Paul Klee,瑞士画家)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俄罗斯画家)的几幅作品:
我们当然不会去给不到10岁的孩子讲画家的生平、讲历史、讲流派,我们只是把这些画投影出来,鼓励他们去想象,去讨论,去讲故事。于是我和同事们听到了红色沙漠上的音乐会(图1)等可爱的故事。
讲完故事之后,孩子们就开始画画了。
事后我在想,我们做这样的活动,给孩子们看画儿,带他们画画,有用么?从功利的角度来说,也许是没用的,这些活动未必会让他们拿更高的分数,考一个更好大学,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他们的童年被英语奥数各种补习班填满,忘了自己小时候曾经在美术馆画画。
但是,至少在那个带着他们画画的下午,在我被他们的故事逗笑的时候,我相信自己的工作是有用的。这种有用,即是美育的力量。
另,成年之后,受过绘画训练的人通常在各个方面品味不错,比如不会乱穿衣服,这点倒是很实用。
我不会po自己的画,因为我画画基本上只能起到表达自己和消磨时间的作用。不过想po几张在美术馆工作时候,孩子们画画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