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共同体:
因为在不同的共同体里面,成员和组织的命运关系是不一样的,所以,建设的方法是不同的。
第一种共同体,叫职业共同体。组织的大部分成员,加入的都是一个职业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状态下,员工主要是为了获得薪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养家糊口。在这个阶段,如果员工不能从他的直接上级那里获得满意的心理感受,只要条件合适,他也不会离职,还会保留着一种经济交换的关系。他的心理期望,会倾向于从一个非正式组织,或某几个说得来的员工中获得,他们会形成一种非正式的承诺关系,保持一定程度的心理安全。而当他和正式组织出现冲突的时候,他倾向于从非正式组织获得同情和支持,非正式组织可能会成为一种隐性的破坏力量。而打破这种局面的关键,是领导者的有效介入,否则团队建设的种种努力,都会是无用功,或者事倍功半。
第二种,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比职业共同体更进一步的。顾名思义,利益共同体是靠利益来维系的。中国的不少企业目前都处于这种状态。老板们也流行一句话: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很多企业都考虑让骨干持股和员工持股,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骨干和员工的组织承诺。
老板创业到了一定阶段,希望把企业的业务规模再上升到一个台阶,于是,用一批职业经理人来取代了元老。职业经理人都是挖来的,薪水都很高,能力都比老板要强,于是,如何驾驭这支团队就成了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难点。于是,这个公司就拿上市来说事儿,其实就是希望用一个远期的利益作为吸引人的工具,增加大家的组织承诺,增加团队凝聚力。
但是,坦率地说,把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完全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这个组织的未来发展一般会有问题。当你没有利益可以给大家的时候,团队的凝聚力瞬间就会消散。道理特别简单,就是团队成员的组织承诺,都是以利益为基础的。所以,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把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嫁接起来,作为团队建设的目标。
事业共同体,是第三种合作关系的类型。如果你不理解事业共同体的样貌,看看身边由年轻人组建的创业企业,有不少都是基于单纯的理想,创业团队就属于事业共同体。我去年访问过一家清华学生的创业企业,几个团队成员都是家境不错的,一起玩着玩着,就产生了理想,他们偶尔也会说起上市什么的,但他们更想把自己想做的产品做好,特别单纯。这就是最典型的事业共同体。
其实,很多企业在最开始的阶段,都是一种事业共同体的状态。不仅仅是创业企业,就算是成熟企业,其内部也会存在着很多以事业为第一目标的小团队,大家聚在一起就是想做成一件事,这样的团队也可以说是一个事业共同体。
第四种共同体,叫做命运共同体,军队中的团队,就是一种命运共同体。一场仗打下来,是死是活,都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