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发现身边的朋友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有些为工作,有些为梦想,有些是纠结于自己到底有没有成长更快一点。而我一样,也在不停的反思和向内探寻自己。
最近写字总是喜欢说“向内探寻自己”。
而我是怎么开始一步步在这条路上走的呢?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禅于摩托车维修艺术》,读的比较认真,一本书看了差不多一个月,每天都写一段读书笔记,收录在印象笔记里面。看书那段时间,还会有忍不出想写出来的一些启发感悟,也写成文字放在简书上。我开始了解了良质的概念,向内寻求安宁的能力,人有思想的高山和灵性的高山,更深一点明白了,专注为什么重要。还尝试理解为:这一切都和人向内探寻自己,追求卓越有关。
受到启发,意识到了心理学才是当下的我应该认真去关注的领域。但也很迷茫,记得有人问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关于读书,他说:他会大概用两到三年的时间进行一个学科领域的学习,即进行主题阅读。很早知道这个说法,但好书太多,想学的太多,往往都是给自己说,等一等,看完这一本最着急的好书再说。
目标明确下来,该从哪里开始呢?在写到这里的时候,也想到方法论,比如知乎,google搜索一番,把这个领域知名作家的书都买来一遍,然后开始慢慢读。
但我想按马上开始用起来的原则来。比如,现在得到上武志红有心理学专栏,对我来说,比较好懂,也很有兴趣,或许我可以先从跟着这个专栏认真学习开始,了解他讲的内容,再了解他讲解内容的源头知识在哪里,比如他经常会提到的心理学家,他会不自觉的讲到对他影响最大的书籍,(我觉得这也是自恋使然,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比如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还有他喜欢鲁米的诗歌。而且,除了这个专栏,我还买来了他的书同时来读。在吸收他想要告诉读者的知识的同时,我还问自己一个问题,他是怎么学的,他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是怎么来的?我想更了解他。我想尝试先从好好吸收理解一个人所传递给我们的知识信息开始,走在学习心理学的路上。
比如,最近两天在读武志红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快要读完了,对我有感触的一些点想来写一写感悟。
这本书应该是他早一点的时间写的,因为是带着问题在读,所以会对比他现在专栏,会发现对他影响大的人,一些书,一些案例,觉得熟悉。但是也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没有现在的专栏结构紧凑,尝试说出自己的直觉:写专栏的作者已经在写作,构建一本书的体系上,有很大专业上的进步。
还给我启发:只要一直写,就一定会有进步,有你现在所不能预知的崭新状态在等你。
张辉曾说:人生的自由弥足珍贵,就算花一生的时间去追寻也值得。
但自由到底是什么?结合李笑来老师那里学来的,人最重要的是主动选择人生的能力,那我理解为,自由其实是一种能力。一种选择的能力,也不难理解,比如他定义的财富自由:一个人再也不用为了生活所需,而出卖自己的时间了。
是不是说,你已经有了一种能力,可以不需要被动的出卖自己的时间,就可以获取财富。并且也因为有了这种能力,从而也有了主动选择自己人生的能力。那可不可以说,这也是自由。
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还理解了人格的自由。在第七章:《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中,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写出了我们对自由的无比向往。
人格自由的第一步:学会接受自己。
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路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从这一点上说,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认,因为否认自己经历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认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别否认的那一部分,并不会消失,会被你压抑进自己的潜意识,依然会对你有影响。
接受,就是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而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要明白: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答案。
包括接受过去,接受当下,接受父母是我们的命运,接受我们暂时一下接受不了自己这样的事实,接受悲伤,接受愤怒,接受内疚,接受恐惧,接受关系等。
自由和接受并不矛盾。我们会认为自由是积极进取的,是展现自己的力量,而接受是消极的。但积极的自由很容易夸大个人的力量,而忽视我们存在的卑微性。
假若你明白了自己的卑微性,你会明白,你越懂得接受,你的心灵所享有的自由度就越高。
在理解了人格的自由更值得去追寻之后,也忽然明白,好像是来自潜意识的力量,带领自己想要去向内探寻自己。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也在想作者曾提到过,读研究生时他差一点毕不了业,他对悲伤全然接受,是这些体验让他对人性,对生命的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从此以后,他能听懂很多故事,能看懂很多书。
通过阅读学习到:自由还包括人格的自由,结合之前自己对自由的理解,又觉得自己升级了一次。也开始慢慢体验到,听懂很多故事,看懂很多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