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激动的心情,利用两天的业余时间读完了李志钧先生于七十岁时写成的人生回忆录《我的追梦人生》。从书中进一步了解到李兄作为一位仁厚长者的坎坷不平又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读完思绪万千,感佩不已。
李志钧与我同属陕西扶风人,我家在法门,他家在城关,距离不超过十里。他又是我的表哥李宏洲的同学,而且他舅家也在我们村,算是我们村的外甥。他的外祖母也是我家邻居,我叫她“六婆”,小时候的印象中,六婆缠三寸金莲,一直拄着拐杖,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多年寡居。她的灶头就在炕跟前,屋子里熏得很黑。因为同属基督教徒,他的外婆与我的外婆以及我的父母都是教友。李志钧的母亲每次来娘家,几乎都要到我家来,和六婆、我的母亲一起唱诗祈祷。有时会碰上我的外婆,几个教友们就有拉不完的家常,说不完的知心话。
我在大学期间就认识他了,他高挑的个头,清矍的面孔,说话不紧不慢,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他一般没有多少闲话,也不会寒暄,不会为了应付场面而虚与委蛇,他说出来的话都很实在,不铺张,很节省交往成本。在他面前,你不会有紧张感,哪怕第一次接触他,也会觉得真是一个实在人,是一位靠得住的仁厚长者。
我大学毕业后,他刚去未来出版社,由于出版业的迅猛发展,他的贫困生活很快得以改善,但他没有忘记依然处于贫困中的我。后来他拉我编书写稿,很快,我平生第一本书《天方夜谭新编》出版,受到他的高度评价,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业绩,而且首印就是4.5万册,稿费4600多元,而我当时的工资每月不到100元。那些年,我也是他的家和办公室的常客。他是个非常讲究效率的人,珍惜时间,几乎不怎么闲聊,每次见面,他把事情布置完,当发出“就是这个事”的时候,我就知道该走了。当然后来他也折腾出不少事,只是听说,不了解详细,读完书才知道,做点事实在不容易。
他的书中也写到了我们杨家堡村过去的一些人和事,比如从河里挑水吃、村里的古城墙等等,勾起了我小时候的种种回忆。所以读他的文字感觉特别亲切、真实,也特别接地气,是我近一段时间读得特别用心和投入的一本书。
从书中看到一个恪守传统道德的知识分子在现代商业逻辑和社会人际之间的纠缠挣扎,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无奈以及仁者和忍者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阅读中,几次让我情不自已,独自伤心难过。尤其是写他家庭过去的苦难以及在社会上遭受的种种歧视和羞辱——
他的母亲自小被人贩子骗卖到长安县引镇,外祖父又被贪财的人贩子杀害,接着,舅舅又被骗卖到商洛,外祖母为了找儿子,拖着一双小脚逃荒要饭多次到商洛寻找儿子,以至于最后发展到滴血认亲,而舅舅依然不认这个母亲。费劲心机找回的儿子又借故逃跑到商洛,最后寄养在河南,直到五十年代初,他的外祖母和母亲信了基督耶稣后,儿子在圣灵感化下,终于自己找上门寻亲。母子终得团聚。现在他的舅舅还活着,已经快90岁了。
还有,在《夜半惊魂》一节写到他大学毕业后,妻子还有两个孩子都在农村生活,住着窑洞,一次下大雨,两孔窑灌水,一孔窑坍塌,母子俩差点被埋的惊险经历。直到几十年后,他们已经成了亿万富翁、住上了四层的连排别墅,有一年去看当年的故居时,见到荒草连天、蒿草遍地、两间厦房也坍塌成一片废墟的惨淡景况,抚今追昔,感慨万端,恍如隔世。
尤其让我感到难过的是,他当年在大学工作的工资是63.5元,而母亲住院看病的费用达600多元,他当时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于是申请困难补助,结果由于某领导和他原来有些过节,只给他批了10元。一个大学教师遭此人格尊严的羞辱,而为了生存,他默默忍受。后来去总务处去出版社以至于下海经商,也是生活的逼迫。当他后来成为公司的董事长,含泪讲述这段故事的时候,也对公司的员工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他也深刻地领悟到:一个共同体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程度决定了它的精神文明的高度。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在于他自己多么富有,而在于他使多少人富有。他的企业后来强大的凝聚力不仅来自于公司发展带来的丰厚汇报,更在于他公司的家文化理念对每一位员工的生命关怀。
《追梦人生》一书的语言平实朴素而又自然流畅,不虚美,不隐恶,对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得真实而充分,也对自己的性格弱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表现出一个仁人君子的内在风范与外在执着,写出一个真实的人多元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经历,也为自己追求梦想的人生留下了多彩的一笔。虽然全书记叙的是一个传统文化人由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到出版社编辑再到下海经商后成立三个公司成为亿万富翁的人生经历,但展示出的却是广阔的中国历史时空,从中看到几十年的教育、社会、政治、法治等等情况,看到社会制度以及人性中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多个侧面。由于他常年和文字打交道,又有三十年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和多年的作家梦,许多事情写得具体细致,真实的故事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特别是写投资扶风县1200万后,和自家人冯家安展开的斗智斗勇的经过,矛盾突出,情节曲折,其小说笔法很容易把读者带入当时的场景中,有很强的可读性。
整本书的阅读快感让我想到高尔泰的《寻找家园》。
书中的多处文字感人至深,令人唏嘘。既有对父母、妻子、同学、老师的感激之情,也有对贪财愚夫设置圈套或整人自害的荒唐行径的憎恨,有对爱情的留恋和感念,也有对妻子和家庭的责任感的良心告白,让我看到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坚守以及在家庭爱情之间的纠结与挣扎的心灵磨难,也看到物质时代的悲剧以及人心的险恶荒寒,同时也展示出一个仁人君子在商人和知识人之间难以兼容的遗憾和痛苦。全书最后一章是对后辈的嘱托,让我看到作者的一片拳拳之心,感人肺腑。
这本书不是公开出版的读物,只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是原生态文章,读来感到非常亲切。全书让我不仅了解到李志钧的一生经历,更主要的是了解到他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创业、教子等等,对我有很大的启迪,也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想,一个人做什么,最后做成了什么,要从他的早年生活经历中寻找答案。命运这个东西恐怕不是自己想怎么设计就可以设计出来的。也许,背后就有一个设计者,比如他写到自己一生中的三个“十月十八日”,难道只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有某种安排?同样,李兄的复杂经历也让我想到,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一个人要做成点事,真的不容易。
冯伦说,成功是熬出来的。要经历酸甜苦辣咸的经历,才能放大人生的收获。一个人的最后收获绝不是有了花不完的钱财,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逛不完的山川美景,而是生命里面的收获,生命里面的体验,在不断的遭遇中认识自己,认识人性,认识社会,进而认识世界的本体,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看到自己的局限和那个永恒的存在,找到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所以我对李志钧先生最后的受洗成为基督徒,把博爱文化带入家族企业丝毫不感到惊讶。由儒家的“仁爱”到基督的“博爱”是一个精神格局放大的自然逻辑。
一个人的肉体迟早要离开这个世界,而灵魂则会永远存在,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你就得赌上帝是不是存在,如果牠真的存在呢?
在李志钧身上,我看到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格亮色,他传承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仁爱天下的博大情怀。
不管按照哪种社会的价值观,李志钧先生无疑都是一个成功者,他实现了自己的物质梦想,并继续追寻精神的梦想,寻找精神的故乡。
一个人活着起初是追求自己的梦想,当自己的个人梦想、家庭梦想实现后,他会追求更大的社会梦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这是传统的价值链条,也是一个人逐渐放大自己精神格局、自我完善的过程。李志钧先生的成功让我认识到,一个人不管做什么,绝对不能放弃梦想,一个有梦想的人和一个丧失梦想毫无追求的人是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他们的精神尺码和幸福指数也是大相径庭的。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一本血泪史,而所有的一切,不管顺逆,都是熔炉,都是为了炼出精金,都是人生的收获。
涂国文先生有诗道:
我内心的黑夜生生不息
如同从岩石的罅隙中
汩汩涌出的冷泉
我暂时还不准备将黑夜交出
我想积攒它
炼出我生命中的乌金
从人性上讲,一个人内心深处最刻骨铭心的痛苦和最难忘的幸福都是不好说出口的,当一个人真正能够静下心,把自己遭遇过的一切展示出来的时候,他其实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喜怒哀乐,走向一个更大的意义空间。
没有白吃的苦,一切也证明,上帝要把一块金属炼成纯金,会火力不停。祂不仅赐给人幸福,更赐给人苦楚。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己所受的种种,生命不断长进,最后凝结出这样一本精神的大餐,也对得起自己所受的苦难。几十年后,有人读到这样的著作,即便掬一把眼泪,也会有莫大的激励,我们会从一个人的奋斗史中看到某种机遇和恩典的光芒,看到活着的不易和人格完善的熬炼过程。相信作者借助语言凝成的心血会超越自己的生命,与本体之光合一,相信这个世界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长久。
希望有更多人读到李志钧先生的这本回忆录,它虽属于个人的诉说,但我认为,它也是这几十年中国大历史的构成部分,从一个人几十年的经历中,我们看到鲜活的历史,而历史不是一个哑巴,它总会告诉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