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结婚的时候网上半片骂声,无非是消费的态度与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的小老百姓产生了冲突嘛,不过教主一句话说的实在:我凭自己干净赚来的钱办场婚礼,不觉得是什么不应该的事儿。
脑补了一下教主内心的OS:我自己赚来的钱娶个媳妇关你屁事,还是消停退下吧~不禁暗暗叫好,但还是纳闷,大家都怎么了?
前几天,我亲爱的MOTO X毫无预兆地坏了,而且凭我从用智能机开始就用了数个号称刷不死的MOTO积攒下来的经验,完全无解。我崩溃了,恨透了安卓。气急败坏地上网买了个6S,想了想快到年底事情多,多留点现金比较好,非常理智地分了个期。
然后,楼梯间跟同事说起这憋屈的经过,一起等电梯的其他同事质疑了我iphone(6S多贵啊)、国行(为什么不买港水)、官网(为什么不去实体店立刻就能拿港水还比官网便宜)、分期(全款不好吗拿不起全款吗)四个层面的选择;快递送来了之后,“这是你新买的手机啊,土豪啊”,一个前辈同事说。
一个成年人由于需要进行的理智的购买行为,为什么就成为了土豪呢?土豪这个词的确早就不带有最初的贬义了,但对他人消费行为的评价却实实在在成为了更让人困惑和尴尬的行为。
老友小Q,毕业一年,家里首付给买了房子,小Q就这么成为了工资还没发一半就已经花出去了的供房族。每次在群里说,最近没钱啊,钱不够用啊,买不起啊之类的话,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你个有房的土豪不要在我们面前说穷。群里的人都是最亲近的同学朋友,虽然彼此也知道这是玩笑话,并没有影响到彼此的交往。可我总是坐在电脑这边想:小Q看到这句玩笑话的时候,笑不笑的出来。程序猿的工作压力之外还有还房贷的压力,这些压力在被这句玩笑戳中的时候,能消解,还是更沉重?
从小到大,我的消费行为就常常被人批评。后来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闺蜜,我们俩一起被批评。概括来说,就是我们的消费基本是“属灵”的。高中住校的时候,每月生活费的定额是450(后来变500)。但这丝毫没影响我看电影、买磁带、买小说、买文具、买杂志、买报纸,干这些事儿的时候多半都跟闺蜜一起,幸亏有她我们还可以分享一下省下一半的钱。毕业的时候书太多妈妈只能从黑河开车来大庆接我。为此我付出的代价是经常不吃早饭、经常靠一包泡面活一天、仗着自己瘦淘十块钱的衣服穿。闺蜜不住校,可以在家吃吃喝喝,但也没少过为了买古龙憋劲儿攒零花钱的日子。
被人批评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好幼稚,我们明明把自己照顾得很好。难道要每天吃吃喝喝白白胖胖过三年,然后带着没读过村上春树、安妮宝贝、杜拉斯、勒克莱奇奥、米兰昆德拉、顾彬、比尔波特,没听过王菲、Bon Jovi 、小红莓、Mazzy Star、艾薇儿、玛丽亚凯莉、陈绮贞、五月天,没看过花样年华、2046、本能、情人、重庆森林的脑袋离开高中校园吗?
好在我大学去了个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拽的学校,所以遇见了每月生活费1200也要花580去看话剧的朋友,用了四年诺基亚1100没舍得换李宇春演唱会一场没落下的朋友,每个月都买新本子钢笔铅笔文具最终走向了插画之路的朋友,每学期攒钱出去旅游的朋友,没钱时宁可每天只吃一顿饭也必须是一个菜一个汤一个小菜的朋友……
冯唐说得好,精神即是物质,物质即是精神,本一不二。有些人愿意把钱花在房子上,精神上求得父母的放心带来的心安;有些人愿意把钱花在iphone上,因为已经不再年轻有精力半宿半宿地研究刷机包;有些人愿意把钱花在看话剧、听演唱会、买书、买唱片、追星上,因为这些东西里有浓厚的兴趣和心灵深处的向往与渴望。
土豪。每个我的这些朋友都曾经被这样评价。起初我们很不忿儿,我也很节省我也很努力啊。后来我们不在意了,因为我们羡慕的从来就不是节衣缩食换来银行账户里一串0的那些人,我们羡慕的是宁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对艺术对生活甚至对原则有着执着追求的人。我们羡慕的是地铁里睡着的那个窦唯啊!
我敢说,在钱上面想不透的人,也一样花不好时间。时间和金钱,或者像吴晓波说的,生命,也本来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人慢慢长大,喜欢略过本质看现象,一日茶、一夜酒、一部毫不掩饰的小说,一次没有目的的见面,一群不谈正经事的朋友,用美好的事物消磨必定留不住的时光。所谓本质一直就在那里,本一不二。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大概就是有这么一群朋友,一起像这样,浪费钱,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懂的人,就不懂,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