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ng and Being .
1. 所谓 “ 断 ”,购物时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需的物品。
“ 舍 ”,就是收拾没用的破烂儿,把它们卖掉或者赠送掉、扔掉。逐渐缩小喜好的范围。
这两个过程可以促进代谢,是将 “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 换成 “需要、合适、舒服” 的过程。
做到了这两点,就会进入 “离” 的状态。即脱离了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并且感到心情愉悦。
2.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筛选必要物品时,要考虑的只有两个维度 : 我与物的关系和当下这条时间轴。
只有在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时候,才应该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3. 要得到 “这种东西与当下的我很相称,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必需品” 这样的判断。
4. 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能够放弃执念,才能更有自信。
5. 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从过去的减分法变成了加分法。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既然如此,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你要做的是永远只用最好的五件东西的最棒的你。
6. 在最终阶段,觉悟和勇气是必需的。
如果能够放弃的话,就能换来 “车到山前必有路” 的这种对未来的乐观心态。
7. 物品要 “用” 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它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让自己不用的物品顺流而下,回归到需要它的地方,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8. 百分之二十的东西已经足够应付百分之八十的生活所需。
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在断舍离中没有 “客用” 的观点。
9. 人在爱时都太容易在乎被爱,视为权利;
在被爱时又都太容易看轻被爱,受之当然。
如果反过来,有爱心而不求回报,对被爱知珍惜却不计较,人就爱的有尊严、活得有气度了。
10.个人的行动
前后大概四个小时,我在回家前对寝室里的个人空间进行了初步断舍离。
初步清洁出的不用的东西有 : N个塑料袋,方便筷子,不用的盒子,不吃的糖果,发霉的核桃酥(Q_Q)…
很明显,我属于 “担忧未来型” 的人。
希望通过确保物资充足的方式来保证自己未来不会陷入困境。
看着清理出的这些不用的东西时我突然发现这种想法是完全无用且可笑的。这些东西不仅不能为我所用,而且还占据着很大的地方,使我一看到柜子和整理箱就不自觉涌想逃走,总想着 , “阿,里面有好多好多东西,收拾起来太麻烦了,先这样吧…下次…”
“内疚、烦躁、乱七八糟的。” 被这样的情绪束缚住,总感觉不到轻松。
倒了三次垃圾桶。看着清空了半个的整理箱和小半个柜子,心情好很多。
下一步我将还在用却并不喜欢而乱用的东西挑了出来。
不服帖的CC霜,不够高度的床帘,不喜欢的化妆盒…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潜意识里过得这么不舒心。我在被动的接受,不论是家人或朋友推荐给我的,或是自己买的,很多都是并不喜欢、不适用的东西。我用受害者心态默默接受,并没有认真表达过自己的感受。
认真对这些东西说 “对不起,谢谢。” 然后通通扔进垃圾桶。一瞬间的心情是特别轻松的。好像从一团混乱中抽离了出来。
初步整理后的柜子的上层安安稳稳的躺着我喜欢的杯盘碗盏,下层各式水果、燕麦片、茶叶各占一方。床上干干净净,床头放着最爱的夜间书灯。整理箱整整齐齐,空出很大的地方可以放新购的书本。
怀揣着这份满足而喜悦的自豪感踏上回家的高铁。
假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