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一般能通过自我觉察或者医学检查知道是哪个部位有了不良症状;但是心理有了问题,我们可能会忽视会规避,不把它当回事,或者用自己强大的意念把它压制下去,久而久之可能就会从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这个过程在一定阶段是可逆的!学习心理学,就像在自己周围树立了一个多面镜,让我们看到自己最想逃避而又最真实的一面。它会在我们遇到困惑时,用积极的思维去面对问题,把损害最小化;在我们得意时,也能保持理智清醒,不至于被成功冲昏了头脑!
2016年我研二,也是我的转折年,我跟随研究生导师参加一个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会议,一位主讲嘉宾来自于台湾,自我介绍居然是医生兼心理咨询师……;这个点真是惊艳了我,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医生也可以是心理咨询师。那场主讲的内容已经全然忘却,但是这两个职业相结合的观念,却是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也改变了我此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此后我便在爱人(她是专业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助攻下,自学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并且规范认真参加了两年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的学习,也在尝试着把心理学融汇到临床实践中,行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此时,也不得不提“药王”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理念,就包含了对医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术可以通过技能学习不断提升,高尚医德则需要不断的自我成长才能实现。
那么,如果医生结缘了心理学,会怎样呢?
首先,医生本人受益。众所周知,医生作为最容易发生职业倦怠的三大行业之一,通过学习心理学,医生本人会对自己的职业有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发掘职业价值感,克服职业倦怠。假如自我评估后,适合医学行业则继续努力实现“大我”;不适合医学则可改弦更张,另谋出路。相反,对自己职业追求不明朗、不思进取的医生,也最容易误人误己。医务工作者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样也需要科学合理的情绪疏导方式。就目前的医患关系而言,心理学更有助于医患沟通和心理疗愈,这也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念。
其次,医生家属受益。也许在众多外人眼中,作为医生家属是件多么无上荣光的事情,在家里就可以享受优等待遇,殊不知,现实中众多医生对待病人和对待家人的态度也是有区别的,一步小心就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回了家,或者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了工作上。学习心理学的医生更容易觉察自己的这一特点,并且也容易洞悉这背后心理机制:关系影响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影响行为模式,从而给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合适的出路。
再次,接触的患者受益。医德高尚的医生,医患关系通常处理的恰到好处,并且医疗投诉医疗纠纷也少之又少,多在沟通中就已经提前化解了;同时对患者,尤其是久病重病的患者,医生的一个体贴安慰的眼神或动作或一句话,就可以传递给患者巨大的心理力量。而怎么练就高尚的医德,通常也有一定的思维模式:倾听、共情、积极处理。这三个步骤几乎是所有德高望重医者所拥有的共同优秀品质,而这三个步骤实际上亦是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
第四,受益者还有其身边的朋友、工作单位、社会、国家等等。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放大个人情怀,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两点一线或三点一线,转换到可以和社会有更多的链接点,可以让自己做更多快乐的事情和有意义的事情。
我已经踏上了医生兼心理咨询师这一条道路,也从中体会到了心理学对临床的巨大贡献。不仅自己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而且也会带动身边的医生朋友学习心理学,让心理学伴行临床医学,造福苍生,应当是一个极为明智的选择!
在此,感恩我生命中的贵人们,感恩韦志中心理学网校,感恩韦校长,感恩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因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