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27 邱意捷
今天的孩子特别幸福,各种机构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好吃好玩的资源和教育的环境,至少物质上是不会短缺的。那精神上呢?我们的养育、教育能否也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精神满足?一直以来我们家规定孩子只能在周六和周日玩ipad,其它时间不可以玩。这是为了让孩子既能跟其它孩子一样感受到电子产品带来的精神愉悦也能克制自己不会被电子产品所左右。后来我发现这有点一厢情愿,假如没有时间限制,孩子其实还是无法克制对电子产品的依恋。所以在孩子心智不成熟、毅力不够的情况下,父母更有必要帮助孩子寻找电子产品以外的乐趣,而不是用一堆的课外培训、早教把孩子推给外面的人来教育。绝大多数的教育机构只负责教孩子技能(或某种能力),而不会帮你育人。之前阿渡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做家长的五重境界,耐人寻味:99%的家长舍得为孩子花钱,60%的家长做到了花时间在孩子身上,还有20%的家长能做到为孩子进行学习,但只有5%的家长可能做到为孩子而改变,最后只有1%的家长可能做到随孩子改变而改变(正面积极的改变)。问问自己你是哪一种?我很多同学家庭条件都不错,觉得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给他们挑选好的培训机构,我有时会忍不住劝说他们“你自己试着教一下”。妹妹一岁多的时候,我感觉她还小谁带都差不多,于是我忙着和朋友一起做生意,把大多数白天时间让她跟保姆相处。结果就是在那时候她变得性格内向、固执不讲道理,腼腆不自信,当然还有语言发展迟缓。发现她的这些问题后我深刻的反思自己,我后悔自责!我下定决心辞退保姆专心带她,一步一步的引导她,帮助她认识自己。所以当绝大数我身边的人把孩子送去早教机构的时候,我自己在教育我的孩子,用每一句话用自己的行为感染着她,在每一个快崩溃的瞬间,她突然又有了小小的进步,我深感安慰。我知道那些送孩子上早教的父母很多时候会被孩子那一刻小小的进步感到自豪,所以认为孩子上早教可以培养他们全方面的能力,但其实他们还没感受到自己亲自教育孩子的好处。我不是说早教不好,这都是我个人的感觉,早教可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会更快有自理能力,但还是那句话,教育机构培养能力,培养人格必须靠家庭靠父母。孩子早学一点还是晚学一点知识是没关系的,关键是要从小建立一个良好的品性。我们的世界正处于讯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如果停下了学习的脚步和不懂改变思维应对孩子的成长,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孩子就突然不愿跟我聊天了。
今日倡导的亲子共读也罢、培养阅读习惯也罢,这都是这两年才突然被大众强调起来的。有人说是考试体制改革的产物,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不要再让奥数伤害孩子的童年,也有人说这是国家自上而下倡导的活动,让国人重视语文、文化和传承,所以鼓励大人小孩都要多读书。其实我觉得是怎样都无所谓,就算不为了高考,能让孩子喜欢上阅读不是比喜欢看电视喜欢玩ipad更好吗,而且通过亲子阅读,孩子自己就学会了很多东西,还有情感交流、增强自信心、善于表达,好处真的很多。如果孩子喜欢听爸爸妈妈讲绘本这种改变是一种好的改变,那么家长有什么借口不为他们做出改变呢?孩子的童年就这几年!
日本人在战后陷入了精神和物质都几度匮乏的困境当中,但是他们国家也是倡导读绘本,让整个民族再次恢复信心,走出战后创伤。我觉得我们现在还不晚,任何家长愿意加入进来都不晚。当然现在还是太少中国本土的优秀绘本,也许需要全民行动起来才会催生这个新的产业。
养育孩子本是一件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过程,很多时候我感觉是孩子在帮助我成长,也许这就是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