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我们的心有三层,由外到内是:保护层、感受层也被称为伤痛层、真我。
因为有伤痛,所以有保护层,但因为有保护层组成的墙,所以真我深藏着。令自己和别人都碰触不到,从而隔离了感受,切断了链接。
真正的亲密感是,真我与真我之间的链接感,但因为保护层和伤痛度组成的墙太厚,导致两个人的真我不能相遇。
这时我们就会将自己的保护层强加给别人,将自己的伤痛转嫁给对方,就会越爱越孤独。所以想要真正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感受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经常问来访者:“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分享一个故事。有一次,武老师在一个朋友家,有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小女孩很喜欢他,总是往他房间跑,而这个房间的门锁坏了,所以她一推门就能进来。
一天早上,他在房间里处理一些重要的事,需要非常安静。而小女孩多次不敲门就跑进来,屡屡被打断,感觉很不好。
于是试着用各种语言对小女孩说:我需要独处一会儿,请你不要不敲门进来;一会儿我的事儿处理好了,我会出去找你。
但这些努力都没用,小女孩像没听见一样,一会就闯进来,思路不断被打断。有点懊恼的时候,他突然问自己:你在干吗?
你竟然试着给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讲道理,而孩子常常是听不见道理的,他们需要的是你给他们讲感受。
想明白这一点后,她再次闯进来时,看着她的小脸,非常认真地对她说:你一次次不敲门就闯进来,我很不高兴,接下来,请你不要再这样做了,我忙完了会出去找你。
这次她终于听进了他的话,特别是“我很不高兴”,这句话,让她突然愣了一下,然后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再也没有闯进来。
而武老师利用这段时间,把自己的事情忙完,主动打开门找她玩了一会儿。这个小故事让武老师想出了这样一句话:
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心时,才能碰触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海伦 凯勒自强不息的故事,大多数人都知道他出生后不久,因为生病失去了听力和视力,听不到别人讲话,也就失去了学习语言的能力,并进一步丢失了与人沟通的能力。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沟通的主要工具就是话语,没有话语,常常就意味着没有了沟通,因此她陷入了一个黑暗的、孤独的世界。
家庭教师沙利文的到来改变了海伦的命运,沙利文利用非常富有创造力的办法,将海伦从那个黑暗孤独的世界带入光明,充满爱与关系的世界。
沙利文不是用话语讲话语,而是通过海伦的感受,让她明白话语中的事物是什么。比如沙利文给了海伦一个洋娃娃,让她抚摸、拥抱这个洋娃娃。
当她沉浸其中的时候,用手指在她手里写下了d o l l,意思是玩具,通过这种方法,让聋哑盲的海伦明白,doll这个字母跟洋娃娃有一定的联系,过了时间又送了一个不同的洋娃娃,又写下了这个单词,海伦一下就明白了,这几个字母和她手中的玩具有某种对等的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教会了海伦很多单词,但有一次,一个麻烦产生了,沙立文教海伦水杯这个单词时,海伦弄不清水跟杯子的区别,她认为这是一回事,怎么学都学不会时,海伦很痛苦,就发了脾气,还将玩具摔在地上。
沙利文没有失去耐心,她想到一个更有创造力的办法,她带海伦来到一个井旁,井旁边有个喷水口,她将海伦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让海伦通过感觉领会到单词水。到底是什么,在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详细描绘了这种感触:
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的快一些,我静静的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
忽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知道“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了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的求职欲望油然而生,原来宇宙万物都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对海伦而言,第一次明白“水”这个字的含义的一瞬间,照亮了她的全部人生,她不仅感受到了水的存在,而且明白了实物水和“水”这个字之间的联系。
通常我们教育孩子认识“水”这个字时,是以字教字,并不会将孩子带到水龙头下,先感受水的流动,然后再告诉孩子这就是水。
我们很可能会远远的指着一片水说,那是水,而学了水这个字时,我们更可能是通过一张水的图片,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水。
不要小看“明白了实物水和‘水’这个字之间的联系”明白了这个联系,真正的通道是感受。对于海伦而言,她只是一只手感受水另一只手感受“水”这个字,而这两个感受同时存在,让她全然明白了文字“水”和实物水之间的联系。
感受是沙利文教育,海伦与万物建立联系的通道。当然海伦本来就具备这种联系能力,尽管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但她仍然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能力。
真正的问题是:海伦不能进一步梳理这些感受,更不能将这些感受与其他人分享。为了分享她得学习文字语言。沙利文利用她本已具有的感受能力,教会了她语言和文字,最后还教会了她讲话的能力。
不是通过思维去学文字,而是通过感受去学文字,这并不仅仅是特殊孩子的特殊教育方法。实际上这是远胜于用思维去教文字的办法,也是现在逐渐流行的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法、华福德幼儿教育法等教育方法的关键所在。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过程有三个: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像海伦与水碰触的事件中:
身体过程就是她手和水的碰触,而思维过程就是她明白了水这个字的含义,这个过程有深刻的情绪过程;有深刻的情绪过程,她对水有“清凉而奇妙的东西”的感知,同时还有很深的感动,“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身体过程,就是身体对事物的感知;情绪过程,可以理解为“我”这个存在对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抵触;思维过程就是用文字思考的过程。
一切都是一切的隐喻。可以说,情绪过程是身体过程的隐喻,而思维过程又是情绪过程和身体过程中的隐喻。
但相对而言,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比起思维过程来更为根本。所以一再说感受和体验是本体,而思维是镜像。
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因为思维好辨认,好便辨识、好传播,而认为思维过程比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更为根本。
我们得知道,思维过程其实是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一个投影。如果只有思维过程,那心灵就会是干瘪的,而必须有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参与,一个心灵活动才是生动饱满的。
现实中我们也知道,当一个人讲话时,总是在讲道理,而不能表达他的情绪过程,也缺乏生动的身体语言,那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无聊。
无聊,就是我们和这个人难以建立关系的感觉。愿我们能打开自己的感官,去拥抱这个无比生动的世界。
总结
1.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心时,也才能碰触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2.不是通过思维去学文字,而是通过感受去学文字,这并不仅仅是特殊孩子的特殊教育方式,也是逐渐流行的蒙特梭利育儿法、华德福幼儿教育法等教育方法的关键所在。
3.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过程有三个: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就是身体对事物的感知;情绪过程,可以理解为“我”这个存在对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抵触;思维过程则是用文字思考的过程。
4.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比起思维过程来更为根本。感受和体验是本体,而思维是镜像。
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因为思维好辨识、好传播,就认为思维过程比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更根本。
思维过程其实是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一个投影。如果只有思维过程,那心灵就会是干瘪的,而必须有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的参与,一种心灵活动才是生动饱满的。
思考
前两天一个认识的人,做了一个演讲,大家都感觉讲的很好,但涌入到我脑子里的其实只有一个词“物化”。
我觉得她是一个人,最重要目的应该是,成为她自己,但是她的演讲告诉我,在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更好的实现目标的工具。
也就是在我的认知里,她应该构建的是“我与你”的关系;而她实际上,构建的是“我与它”的关系。这让我感觉到有点违和。
所以大家尽管大家对她都充满了赞赏,但其实我心里觉得有点别扭,不太合适。
我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优秀的影视作品,还有小说。其中有些情绪是非常生动、饱满的,可能源自画面的渲染、角色、音乐、台词、动作、情绪,都很让人沉浸其中,这种这种作品,才是符合我想象的。
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稿子。一直写的让自己不满意,可能就是因为表达的只有思维,而思维是干瘪的,需要情绪和身体过程。
可能是因为我不够真诚,没有说出自己的感受,捧出自己的心。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