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瑞德的老男人打开了一封信,
画外音“亲爱的瑞德: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你已经出狱了,既然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了,就干脆走得更远点吧......,记住,瑞德,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最好的,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我希望能看到一个健壮的你,你的朋友安迪”
这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即将结束的一个电影镜头,每次看到这里,心里就像被什么击中,心似翻江倒海。
《肖申克的救赎》是豆瓣评分超高的影片,《华盛顿邮报》对此片的评价是“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部不朽的励志经典”
1996年,这部影片正式上映,2000年,我才偶然间有幸看到。
自此以后,每到我人生低谷及至暗时刻,我都不自觉想起这部影片,而每次反刍这部影片的每个细节,都让我勇气倍增,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电影中安迪是一个银行家,被冤枉杀了妻子,被判终身监禁,将在监狱度过一生。
监狱里有阴险的典狱长、残暴的看守、变态的罪犯等等各色人等,但安迪从没有屈服,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各种抗争。
逐渐地,安迪因为熟悉财物、金融业务,他帮助典狱长、看守处理各种税收问题,从而为自己赢得了许多的便利,借此,他花了几乎二十年的时间,他想尽办法挖了一条地道,成功逃脱。
这部影片里,你会看到安迪每日在监狱,却仍热爱阅读,他努力在监狱建造了图书馆;仍
热爱音乐,他打开广播,让所有人都能欣赏《费加罗的婚礼》,尽管只有几分钟,囚徒们却仿佛获得了精神自由。
影片的故事是虚构的,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叫肖申克的的监狱,也没有发生这样的一个故事,但它又是真实的,真实的是,对大部分人而言,稍不留意,生活就容易成为一座肖申克的监狱,每天如行尸走肉般,只有例行公事般的吃饭、劳作、睡觉,不再有鲜活的梦想、再灵动的心,那么,一层不变的生活就会反复上演。
昆德拉说,每个人都在面对一股“将他往下拉扯的力量”,这股力量如黑洞,稍不留意便会坠入。
我们每个人都是,仿佛总有种来自世俗的力量和声音将人往下拉——我们似乎只要稍微失去自我思考能力,生活就会把我们“折磨”成内心衰老、感官麻木、对美好毫无感知力、对现状既没有思考能力也没有改变能力、对诗和远方只有嘲笑没有敬畏的人。
一旦你被拉入,就再也离不开这种体制化。
影片里老布是监狱图书管理员,他在监狱中过了大半生,很受尊敬,一旦离开监狱,反而无法适应外面世界,最后自杀。
大部分人的行为,都是被自己思维禁锢住。最常见的一句话是“我的人生好像只能这样了。” 这实在是如自杀般可怕的思维。
我见过很多天赋极高的青年,有着让人羡慕的学历、黄金般的青春,可是习惯于朝九晚五的生活,乐于安逸刺激的日子,一天天,天赋被磨平,韶华付东流,最后碌碌无为,面目可憎。
希望是美好的,或许是最好的。
这个世界仍旧很多人,怀着希望,强力与拉扯他到体系化的力量进行不屈不饶的抗争,那时一个巨大的有吸引力的黑洞,时刻在拉扯他,但他因为希望的牵引,始终咬牙默默前行。
成为等死的青蛙?还是成为一只翱翔蓝天的鸟?你自己说了算。
张艺谋,1950年生于陕西西安。
1968至1971年,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1971至1978年,在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1978年9月,高考恢复后,破格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
1982年7月毕业后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影师。
这是张艺谋的履历,大家看出来没有?张艺谋进入北京电影学员学习时候,已经28岁了!毕业工作时候,已经32岁了。
八年的棉纺织厂当工人的时光,张艺谋就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自己买相机,自己钻研摄影技术,为考电影学院做了8年的准备,用他自己的话说,“八年抗战”
八年抗战,成就了自己,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再说说司马懿。这个人物,我会在很多文章里提到他,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不能不提他,很多事绕不过他。
司马懿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等曹氏四代,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每天都含羞忍辱、积蓄实力,没有一天放松,终于在七十一岁,夺取了政权。
鲁迅先生说过:“人这一生,贪图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经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仔细品读来,确实能感受到其中的涵义。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所讲述的就是如何对这些进行选择。
处在逆境之中,放弃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坚持一定是最酷的事。也许我们被困在各种体制下挣扎不得,但我们可以选择不被体制所同化。只要坚持,有朝一日我们也一定会有能力打碎枷锁,在体制下完成自救。
电影里还有一句话,至今萦绕在耳边
“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让你自由。”
“亲爱的瑞德: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你已经出狱了,既然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了,就干脆走得更远点吧......,记住,瑞德,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最好的,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我希望能看到一个健壮的你,你的朋友安迪”
这句话,我录了英文版,作为我的手机铃声。
如果哪天,在车上、在商场里,或者,哪个地方,你突然听到这个英文,有个人把电话掏出来,这个人或许就是我,本文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