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位纷争
主讲:姜鹏
在进入这一讲的内容之前,先给大家交待一个背景。元朝从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到元顺帝1368年北逃,享有国祚109年,在这109年当中,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有两位,一位就是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他在位35年,一位就是亡国皇帝元顺帝,在位36年,而掐头去尾之后,元朝中间有39年,一共出了八个皇帝,平均每个皇帝在位不到5年。元朝皇帝更迭速度如此之快,一个重要原因是皇位继承的危机一直存在,元朝人一直在汉族传统的嫡长子优先原则,和蒙古族传统的幼子守产原则之间摇摆不定。
这种情况实际上从忽必烈时代就出现了,我们之前说,忽必烈按照汉人传统,立了当时最为年长的真金为太子(真金为嫡次子,嫡长子名为朵儿只,早亡),但是我们之前还说过,忽必烈有两层身份,他既是汉人的皇帝,也是蒙古人的汗,他进行汉化改革,也不是彻底抛弃蒙古传统,而是蒙汉兼收并蓄,这一点在传位上,也有所体现,忽必烈虽然立真金为太子,但是,他也曾表示,想要第四子那木罕做自己的接班人。现在我们已经无法得知那木罕出生于哪一年,但是他应该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被封为北平王,而且负责北方的守卫工作,忽必烈还特意委派当时的右丞相安童去辅佐他,此后三年,那木罕又平定叛乱,屡立战功,可以说是前途似锦,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在1277年,那木罕战败,被叛军俘虏,而且被俘虏了整整八年,直到1285年才得以回来,虽然被放回之后,忽必烈继续将北方边防的重任委任给那木罕,这也体现了忽必烈对这个儿子的喜爱和重视,但是实际上,被俘虏八年这件事,严重影响了那木罕的政治前途,他也基本上是退出了皇位争夺的行列。此外还有一个细节是,按照《元史·诸王表》的记载,真金被封为太子的年份,是1277年(元十四年),这正是那木罕被俘虏的那一年。
真金太子突然去世以后,忽必烈对新的太子人选一直摇摆不定,等到1293年(元三十年),他终于决定,立真金的儿子铁穆耳为太子。1293年,这是真金去世之后的第十年,同时也是忽必烈去世的前一年,等于说,忽必烈是在犹豫了非常长的时间之后,几乎是拖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才确定了最终的接班人。1294年四月,铁穆耳即位,史称为元成宗。
但问题是,铁穆耳是真金的嫡幼子(老三),他的即位让真金的嫡长子干麻剌心存不满,实际上干麻剌在身份地位和军事实力方面,根本不输铁穆耳,但是相比于铁穆耳,干麻剌有两方面的劣势,第一,干麻剌有一个小缺陷——口才不好,而且口吃比较严重,第二,真金的遗孀,同时也是干麻剌和铁穆耳的生母阔阔真,是站在铁穆耳这一边的,除此之外,忽必烈晚年的重臣,伯颜、不忽木等人也明确表态,支持铁穆耳,这样一来,铁穆耳虽然贵为嫡长子,也只能接受事实,返回自己的驻地。
可是站在铁穆耳的角度上,就会发现他这个皇帝并不好当,首先忽必烈晚年的财政改革使得社会矛盾频频激化,他接手的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烂摊子,另一方面,他之所以能够顺利登基,忽必烈时代的重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即位之后也势必要给足他们好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元成宗即位以后,颁布了两道命令,第一,中书省的骨干官员,几乎全部留任;第二,减免税收,收缩,甚至是停止在日本、东南亚等方面的对外战争,发展官方性质的海外贸易。这两条政策都有很强的针对性,第一条是为了维持政治稳定,以留任的方式,和前朝旧臣达成政治协议;第二条是为了减轻社会矛盾,维和守成。
但是,这两道政策实际上是矛盾的。忽必烈后期为什么进行财政改革,就是因为财政收入出现危机,现在元成宗即位以后,虽然停止战争,发展贸易,但是所能获得的财政收入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与此同时,元朝赏赐大臣的风气很重,铁穆耳想要稳住自己的位置,光是留任旧臣是不够的,还要不停地给他们经济上的赏赐,这就使得财政经常入不敷出。等到元成宗晚年,整个国家贪污腐败,以及随意赏赐的问题就特别严重了。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元成宗后期就对政治失去了兴趣,很多国家大事都由他的皇后,卜鲁罕皇后决定。1307年,四十二岁的元成宗去世,权力交接再一次出现问题。
元成宗和卜鲁罕皇后原本有一个太子,但是太子早夭,而元成宗一直到去世以前,一直都没有重新立太子,那么按照规矩,皇帝应该就近,从真金这一系的其他后人当中来挑选。真金和他的皇后阔阔台一共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是试图争夺皇位的干麻剌,老二名叫达剌麻·八剌,老三就是元成宗铁穆耳。其中,老大,老二,死的都比元成宗要早,而老大又有过争夺皇位的“黑历史”,所以要挑选新一任皇帝的话,最合适的,就是老二八剌的后人。当时八剌最重要的两个儿子,一个叫海山,一个叫爱育黎拔力八达。但是当时手握大权的卜鲁罕皇后,坚决反对这两个人当中的任意一个人即位,因为他觉得,自己和铁穆耳这一系没有后人,如果海山或者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以后,自己必然要交出权力,退出权力中心,与其这样,莫不如自己另起山头,另外拥立一个人,并借此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所以她决定,拥立阿难答。
阿难答,是真金弟弟忙哥剌的儿子,等于说是元成宗铁穆耳的堂弟。早在元成宗在世的时候,他和阿难答之间就有过激烈的摩擦,因为元成宗是虔诚的佛教徒,而阿难答自幼受穆斯林家庭抚养,所以他不仅自己是坚定的伊斯兰教信徒,而且他还下令,让他麾下的十五万蒙古军队,改信伊斯兰教。所以元成宗就曾以“背叛祖宗之道”为理由,关押拘捕阿难答,并且勒令他改信佛教,但是阿难答态度坚决,拒不改信。阿难答当时在其驻地(今甘肃一带)有很强的自治权,而且其麾下的军队、百姓,大多都是伊斯兰教信徒,元成宗担心处死阿难答后,会引发大规模的叛乱,于是只好将阿难答无奈放还。
卜鲁罕皇后为了让自己拥立阿难答的计划成功,在元成宗去世之前就做了准备,首先,他派海山前往蒙古高原前线,去征讨叛乱,又让爱育黎拔力八达和他的生母答己,前往河南怀孟(真金家族领地),等于说,早在元成宗死之前,海山和他的弟弟就已经被驱逐出了权力中心,而且两人距离相当遥远(分别位于大都南北),很难产生密切联系。随后,在元成宗死后,卜鲁罕皇后马上联系阿难答,这个时候,朝廷内部分成了两个派系,一派,以位居中央大臣次位的左丞相阿忽台为首,再包括伯颜,以及众多回回大臣,他们支持卜鲁罕皇后,想要拥立阿难答即位;另一派,以位居中央大臣首位的右丞相哈剌哈孙为代表,外加一些御史台官员。他们认为,真金一系不是没有后人了,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都还活着呢,按照规矩,这两个人当中的任意一位继承皇位都没有什么大问题,怎么可能轮到的你一个外人阿难答呢,所以哈剌哈孙马上做了两件事,第一,仗着自己右丞相的身份,收集各个重要部门的府印,并且称病在家,不见人,也不签署任何公文,这样以来,皇后派就没办法签署颁布任何重要的官方文件。第二,马上派出两拨密使,分别向北、向南,去通知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你们两个都赶快回到大都来,谁先回来都可以,回来了,就有机会阻止阿难答即位。
海山当时在蒙古高原,距离大都相当遥远,所以当年二月,是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和他的母亲答己率先抵达大都,但是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三月,卜鲁罕皇后就宣布,两天以后,自己将以皇后的身份正式摄政,实际上这就是推动阿难答即位的第一步。哈剌哈孙表面上赞同,但回去就联系了爱育黎拔力八达,第二天,两人合伙发动政变,策动中央禁军,囚禁阿难答、阿忽台,幽闭卜鲁罕皇后。政局基本得到控制。
成功发动宫廷政变以后,爱育黎拔力八达一派中的很多人,比如一些重要的蒙古亲王,甚至连他的生母答己都认为,现在可以直接让小儿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登基(答己或有私心,认为“天性孝友”,重视儒学的小儿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好控制,而海山尚武有决断,难以掌控),不用等待海山,答己甚至还亲自写了一封信给海山,她编造了一个谎言,说自己请了一些著名的阴阳家来给两个儿子算命,阴阳家说,如果海山即位,那元朝国祚不长,而如果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那绝对是一件大好事。言外之意很明显,就是希望海山能够主动退让,让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做皇帝。
但答己太小看自己这个大儿子了,海山在漠北地区不是白混日子,在对战西北反叛势力的战争中,海山的表现非常突出,而且统领着蒙古高原上的主力部队,他一接到母亲的信后,非常愤怒,一方面,他自己对皇位有很强烈的渴望,另一方面,如他在信中所说,他镇守北方近十年,而且又是长子,接受皇位,那是当之无愧,现在母亲居然根据算命先生一句毫无根据的推测,就想把自己晾在一边,这是什么意思?所以海山当时马上前往和林,也就是蒙古最早的都城,召集军马。随后又做了两件事,第一,派遣使者通知母亲答己,自己绝对不会放弃对皇位的争夺,第二,集合蒙古高原上的主力部队,兵分三路南下,前往上都,如果和平谈判没有结果,将不惜以武力达成登基目的。这下以来答己就慌了,因为她知道论军事斗争,小儿子是肯定打不过老大的,所以只好妥协,同意推举海山。
这一年五月,海山抵达上都,举行大会,大会确定了两大事件,第一,处死卜鲁罕皇后、阿难答;第二,确立海山的皇位继承人地位。随后在这一年的五月二十一日,海山登基为帝,史称为元武宗。但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海山当时已有子嗣,但太子却是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这显然是和母亲答己谈判之后的结果。
元武宗时代的历史,我们就放到下一讲再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