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为大家讲解一位三国时期曾在刘备帐下赫赫有名的徐庶,为何转投曹操阵营后却默默无闻了呢?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名士。徐庶本名福,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后中州兵起,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为友。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操阵营。
“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就是徐庶,本来一片大好的舞台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可偏偏成了隐士,这让不少的三国迷为之惋惜,除了前期帮助刘备打破了遇到曹操不赢的局面,后期实在是看不出徐庶在哪方面有所建树,那么徐庶真的是在到了曹营就“不献一计一策”了吗?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被描述成了一个超级隐士,对刘备忠心耿耿,进入曹营后,也并没有给曹操出谋划策。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情况却有点不一样。
真实历史上的徐庶,他同样是和诸葛亮早就相识,不过并非是在他离开刘备时才推荐的诸葛亮,而是一早就把诸葛亮推荐给了刘备,两人还在一起共事了一段时间。曹操挥军南下时,徐庶的母亲实际上并没有在许都,而是在刘备营中,并跟随刘备一起逃亡,只不过在长坂坡时被曹军抓到。而正如此,在徐庶得知其母亲被俘之后,为了保护母亲的安全,选择了去往曹操营中。
《三国志》原文: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正史中,到这里为止,对于徐庶的描写就比较少了,也并没有关于徐庶不帮曹营出谋划策的记载,而且徐庶在魏国还是做了官的。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不过很显然,徐庶虽然在魏国为官,但是官职并不高,以至于后来,诸葛亮听闻徐庶在魏国的官职后,都发出如下的感叹。
《魏略》 :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估计当年罗贯中也是因为这一条记载,得知徐庶在曹营并没有做多大的官,所以才有了徐庶在曹营“不献一谋”的设定。毕竟徐庶可是非常有才能的,刘备和诸葛亮都非常看重他,能得到刘备诸葛亮二人的看重,怎么会是一个泛泛之辈?所以说诸葛亮听闻徐庶职位不高,才会疑惑,难道真的是魏国人才太多,才使得徐庶这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
其实我们从诸葛亮的这番话就会发现:当初离开刘备的徐庶,是肯定没有说过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的话语,如果真这样说了,诸葛亮就不会疑惑为啥徐庶的官职这么低了。而且徐庶和诸葛亮都是身负大才,身处乱世,都想建功立业,绝对不会浪费自己的一身才华的。那么为何徐庶最终的成就不高,在魏国的官职不大呢?
徐庶既然能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认可,说明他的才能还是比较出众的,即便是在魏国,徐庶也是属于出类拔萃的那一拨人物。只不过由于徐庶投奔曹魏时,魏国的核心机构都已经趋向于逐渐稳固,徐庶又是个从刘备这边投奔过来的人,无依无靠,没有支撑,在正常的官职晋升途中当然是比不过那些世家大族。尤其是到了后面,曹丕、曹叡为士族大开方便之门,像徐庶这种没有家族支撑的才人,当然是会受到世家大族的打压,无法跻身于曹魏庙堂前方。
实际上,就算当时的诸葛亮投靠了曹魏,最终的成就肯定也是没有他在蜀汉高的!一个人的成就,不仅仅和他的才能有关,还和平台有关!
所以回归我们的话题,从三国演义上来看,徐庶确实是做到了不为曹营出谋划策,而从正史上来看,徐庶倒是想为曹魏出谋划策,大展才华,但由于身处的平台不同,他在曹魏上层根本是说不上话,只能被遗憾埋没。实际上,诸葛亮的那句话,不仅仅感叹魏国人才多,还在为人中龙凤的徐庶感到遗憾。你们觉得呢?
好了,本期内容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关注我,我们一起了解有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