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同学的朋友圈看到,我的母校旬邑中学将迎来建校80周年,作为一名从旬中走出的学子,听到这个消息,内心既充满了对母校即将迎来诞辰的喜悦,也不由的感叹时光的飞逝。
打开记忆的闸门,我仿佛又看到了校园中那历经千年沧桑,仍然雄伟耸立的泰塔,仿佛又听到了伴随着泰塔悠扬的风铃声,从每一个教室传来的郎朗读书声。
虽然那时的旬中从校园环境、教学设施、食宿条件等方面,相比现在的旬中不知要差不多少倍,但对我们这些早年毕业的学子来说,心心念念忘不了的仍然是那个古朴老旧的老旬中,那里有着我们清苦又充实的三年青春记忆。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我所在的高一时的11班、高二时的9班是极其活跃的。那时旬中有课前一首课的传统,每次上班前都要由班长或文体委员组织全班唱首歌,目的可能是为了提振精气神,增强同学们兴奋度。这一首歌可给了同学们释放激情的机会。那会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歌曲,好多都被同学激情演唱过,唱的最多的就是《太阳出来爬山坡》《大姑娘美》等歌曲,那高亢的旋律、嘹亮的声音,以及同学放开嗓门的演唱,估计和部队的拉歌有的一拼。老师们就是在这激昂的歌声中走上讲台,开始一天的课程的。
在旬中的三年时间里,我很幸运遇到了许多能力出众、品德高尚、诲人不倦的老师。记得刚上高一那会,教我们语文的鲁一龙老师,个子不高,身材微胖,大概四十多岁。作为从事语文教学数十年的骨干老师,鲁老师教学认真,对学生要求也比较严格。刚开学不久,我这个平常写字比较马虎的粗心家伙就撞到了鲁老师的枪口上了。在一次晚自习课上,正在讲台上批阅作业的鲁老师,忽然把我叫上讲台,指着我写的乱七八糟的作业,对我一顿批评,直接让我撕了重写。我拿本子,回到座位,很快又重写了交了上去。结果,这一次还是没过关,又被鲁老师打回来了,得再重写一遍。那会内心真有点小崩溃呀!这一次,真是老老实实的一笔一画写呀,等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将作业本交上去,鲁老师看了后,和蔼的对我说,你这不是能写好嘛,为啥不一次写好呢!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对作业随意应付,特别是语文作业,每一次都认真的完成,就怕鲁老师再给我打回来了。
高二时的班主任张政权老师,虽然很年轻,也就二十多岁,但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热情高,对学生管理严格,当时班里好多同学都有点怕他,我就是其中之一。那时我最怕每周一的班会了,因为每次班会都要讲评各小组的卫生、纪律、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对迟到早退、卫生不好的学习进行批评。几乎每次周会都要有几个同学受到批评,因此每开班会时,教室里都静悄悄的,会议开的很严肃。也正是因为张老师的严格管理,我们班每次在年级组各方面评比时,都排在前列。
对那时印像深刻的老师还有很多,当时的化学刘老师,发音鼻音很重,在叫我名字时发音很特别,经常把“龙”字,叫成“能”字。刘老师的化学课讲授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很受同学们欢迎。高三时的英语老许文杰老师,教学严谨、循循善诱,对学生很是亲切,我那会英语成绩不好,但在许老师的教授下,高考时英语成绩还是提高不少。还有高三时的班主任王老师,王 老师那会教语文,上课时声情并茂很是生动,在班级管理上就像家长一样,给我们唠叨了很多人生道理。有一次晚自习后,我因着迷街道边播放的电视,没有及时回住的地方,被王老师看到后一顿批评。虽然挨了批,但我从内心还是很感谢王老师的教育的。可能,也正是因为老师们的这些批评,我才能走进大学的校园。
同样,让我难以忘怀还有旬中的生活。回想那时的生活,让我们那代学生记忆深刻的就是背馍了。那时正处于90年代,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太好,当时除过县城的学生,塬上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家背馍解决吃饭问题的。到开饭时,只见同学们都打一壶热水回来,将馍泡在水中,再就着家里带来的咸菜,条件稍好点的同学会从灶上打一份素菜,在宿舍同学们的热聊中,一顿饭就完事了。我们好多同学就是依靠着背馍,度过了三年的旬中生活。
那时的住宿条件也不太理想。高一时,我们男生宿舍在学校的最后面教职工楼的六层,也是顶层。当时,宿舍有大通铺,也有铁架子床,每个宿舍都住六至八个同学,条件简陋,夏天时闷热不已,冬天时犹如冰窖一般。记得有一次,半夜下起了大雨,由于楼顶密封处理不好,屋外下大雨,我们宿舍下起了小雨,只好半夜起来挪床,并在滴雨处放在脸盆接雨水。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后,我们宿舍出现了惊奇的一幕,宿舍已沦为池塘,我们的鞋子、脸盆都漂在水上面,几乎无法落脚。由于那会很多同学穿的还是母亲给做的布鞋,鞋子都被水泡湿了没法穿,但又没有其他鞋子可换。最后,我们想了个办法,每个人在脚上套了个塑料袋子,再穿上湿鞋子,伴随着塑料的刺啦声和湿鞋的噗踏声,我们依旧去上课了。
那时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同学们却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学习劲头,每天清晨的泰塔园下,早早的就出现了晨读的一个个同学的身影,熄灯后的教室依旧烛火通明,在跳跃的烛光里,是同学们俯案解题的勤奋姿态。
那些年,就是在这样的艰苦奋斗中,我们一个个同学从这儿迈入了大学的校园。而如千岁沧桑老人一样的泰塔,也见证了一个个旬中学子的成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再回首旬中时这段难忘的岁月,心中满怀感激,感激那些为我们成才付出心血的老师,感激那些一路相伴的同学,感激那些艰苦日子的磨砺。同时,也不由的感慨,感慨岁月的变迁,记忆中的旬中已变成如今的标准化学校,感慨那些教过我们的老师已不再年轻,有的已经永远离开了,更感慨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华,唯愿已走出半生的我们,归来仍是少年。
在母校即将迎来建校8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纪念那段难忘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