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格的变化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性格在产生的过程中有存在惯性。这种惯性源于人们主观上的思维惰性——对于既有的观念和认知,一旦出现,人们就会本能地维护和捍卫它,不希望它被轻易改变。这或许与自我意识以及意识的边界感有关。
这些外因使得性格的变化有比较大的困难。仔细回想一下别人给你的性格评价,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再认真思索一下,从有这样的性格到如今,它有多少变化呢?或许你会觉得,这就是我,是因为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使得性格没有太大变化,评价当然也不会改变。但事实上,通过我们之前对性格的探讨,你或许可以意识到,你的性格不会随意改变,并不是说我们的主观行为表现本身有多大的一致性,而是那些为你定义性格的人不愿意随意改变观点——人们总是懒得推翻自己从前的结论,再给你概括一次。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性格叫做“善变”,或者说“喜怒无常”。一个“善变”的人,是不是性格就在不停地变化中呢?其实仔细想想就可以明白,这里的“变”,实际上是情绪的多变和难以捉摸,并不是性格本身。如果善变指的是性格爱变化,那一个人今天“善变”,明天就“不善变”了,很明显这样理解是不正确的。
既然如此,我们主观上还有多少改变性格的余地呢?事实上,想要改变性格很难,即使你主观上有强烈的意愿并为此付出努力。
这看起来真的是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结论。作为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我居然连自己的性格都无法控制。好的性格我当然乐于接受,也不希望它们改变。但那些不好的性格怎么办?我不喜欢它们,一旦它们出现,难道就只能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一辈子吗?
我们肯定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当然,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可怕。
首先,你想改变的一定是那些“坏”的性格,对吧?而“好”的性格,当然是更多地留下来啦。但是,性格的“好”与“坏”,又该如何界定呢?在主观上为性格划分好坏,实际上是对他人情绪的一种盲从。性格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他人的情绪共同出现的,甚至很多时候,在情绪中为他人的行为定性的行为就是性格产生的原因。比如你忘了拿办公室的钥匙,让单位同事苦等了一个小时。别人说你“粗心大意”,“自私”。这些性格是别人在负面情绪下定义的,当然在你看来就带有“坏”的感觉。如果你主动打扫厕所,被单位主任看到了,他在下次开会的时候说你“有责任心”,“勤勉”,这些性格则是别人在积极正面的情绪下定义的,主观上你肯定会感觉这是“好”的性格。但需要明确的一点在于,为别人带来情绪的并不是他们为你总结出来的这些性格,而仅仅是你忘了拿钥匙,你主动打扫厕所这些具体的偶然的行为。当然,在他人的主观意识中,性格定义的是一连串的行为习惯而不是某一次的个案,比如说你一次忘拿钥匙别人可能会说没关系,而第二次忘拿他就会定义出性格“粗心大意”了。当这个性格出现之后,后面的事情由性格产生的存在惯性自动完成,想要改变也就非常困难了。别人当然可以如此认定你的性格,这是别人的自由意志,也是我们人类基本的交往规则和模式。但作为性格标签的主体——你自己,需要明确性格与主观意志之间的关系。你认为“好”的性格,实际上是别人对某些行为状态的夸赞,并不代表你已经拥有这种行为习惯。而所谓“坏”的性格,也往往是一句埋怨,如果你因此而产生焦虑与难过,则是用长久的负面认知去处理他人一时的情绪而已。
其次,性格仅可以描述你人格中非常细小的一个面,细小到很多时候甚至你都不会意识到。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你正在开车经过路口,突然一辆车从侧后方迅速超车并且粗暴地插在了你的车前面。你生气了,脑子里冒出各种咒骂的语句,同时你仿佛看到前面车的驾驶座上坐着一个粗野、蛮横的无耻之徒。那么,“粗野”与“蛮横”的性格就出现在了前车驾驶员的身上。它们是实在产生了的,对你的情绪也带来了强烈的影响。但我要说的是,除非你一脚油门顶到前车屁股上,然后气冲冲地下车去跟那人理论,前面那个插队的司机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产生了这样的一个性格。有可能他的飞机还有一个小时起飞而现在还离机场很远,有可能他正关心着坐在后座即将生产需要马上送去医院的老婆。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粗野”、“蛮横”的人。正因为性格的产生是随机而片面的,这就使得所有性格都只能代表一个侧面,甚至是某个特定状态中的侧面。只要处于社会交往的环境中,我们就每时每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性格。在几乎无穷无尽的性格海洋中,我们的主观意识,或者说人格,潜在海洋下深深的某处。每一个性格,都像是性格海洋中的一片浪花。它或许让你很厌恶,或许很难改变,也或许会伴随你直到人生尽头,但要明白,这仅仅是你浩瀚的性格海洋中渺小的一朵浪花而已。感觉是不是就会好一点呢?
最后,既然刚才提到,性格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他人的情绪共同出现的。那么,既然人有正面与负面的情绪,那么同样的性格核心是不是也应该拥有正面与负面的区分呢。确实是有的,这里我们可以暂且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把这些在不同情绪下产生的相同的性格核心定义为同种性格下不同的“格”。比如“我”这个概念,在英语中要区分主格与宾格的形式,作为主格代词的时候是“I”,作为宾格代词的时候是“me”。两个词实际上表述的核心概念是同一个事物。性格也一样,当别人带有正面的情绪时,给你的某些行为习惯定义了一个性格叫做“乐观”。而当同一个人带有负面情绪时,为相同的行为习惯定义出的性格则可能是“愚痴”。如果能够剥离开作者所限定的环境氛围,那么你可以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木愚昧”,也可以认为阿Q是一个“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刚刚结婚的时候你觉得自己的伴侣是一个“细心”、“体贴”、“有责任心”的人,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发现“细心”变成了“偏执”,“体贴”变成了“控制欲强”,而“有责任心”则实际上是“没情趣”。其实,性格核心并没有改变,能够表现出这些性格核心的行为习惯当然也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你的情绪,这些情绪影响了你对性格的定义,将性格从“正面格”转换为了“负面格”。所以,“粗心大意”这样的性格你当然不乐意接受,但也不必过于沮丧,因为你要知道,这只是性格核心的“负面格”给你带来的负面感觉,它仅仅用以表达他人的负面情绪而已。而当你想到“粗心大意”的“正面格”表现形式“随性”、“浪漫”、“不拘一格”、“有专注力”等等表述的时候,也就会释然了。
你也许会觉得“粗心大意”怎么可能和“有专注力”这种性格特征划等号呢?其实很简单。还是以刚才忘带钥匙来举例。你为什么会忘拿钥匙呢?是因为你正在专注地写一篇稿子。你是如此地专注,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运用材料,如何铺垫,如何展开论述和最终结尾的事情上。所以你忘了拿钥匙。那个骂你“粗心大意”的同事很可能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因为无法写出你由于专注而写出的那么精彩的文稿而羡慕嫉妒恨。当然他也并不知道,他羡慕的那篇稿子正是让他因为没有钥匙而在办公室门口站了整整一个小时的罪魁祸首。由此看来,他说你“自私”,还是蛮有道理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