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曾有一段时间,余秋雨的作品特别流行,书店的显眼处尽是余秋雨的各大作品。不知什么时候,秋雨先生的作品逐渐淡出视线。若不是有心去找,纯靠缘分,几乎是无缘相见。
我没有去细究其中缘由,想当然地以为是信息碎片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读到《文化苦旅》中的某些片段后,我突然发现或许其中还有不一样的缘由。在众星捧月之时,被任命要职。身居要职,却又得罪不少文化界教育界人士。盛名之下,却突然辞去要职。
秋雨先生固然辞去了一身俗事,但也给自己带来了排山倒海之势的诽谤。
最开始,是才华出众,站上高位。高位让人自带光环,于是作品也水涨船高。但高位的光环一旦摘掉,就如同保护圈被摘掉。不仅作品被淹没,连同名声也被人泼上一身脏水。
我看网上有人说是从道士塔这篇文章开始,改变了对余秋雨的印象。有人指责道士塔这篇文章让多少人对守护莫高窟的道士产生误解。我本以读完《道士塔》,不由得再翻回去读一遍。
读完之后,我并没有感觉到文章对王道士的描写有什么不妥之处。文章开篇便引用了两本书籍的书法,来引申出道士塔的故事。平心而论,我认为是很客观的描述,并没有读出故意摸黑王道士的意思。
或许,一百个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又或许,真如秋雨先生所说,那一批在因文革没有被评上职称的人,在新时代以另一种方式对他进行了反击。
毕竟媒体是有立场的。背后的人就是立场所在。潮流要奔向何方,往往在于有一部分人的言语之间。
我再次想到批判性思维。不被千万种声音淹没自己的思考,唯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了解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