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许多人都曾惧怕过这几个字:
这五个字的出现几乎每一次都伴随着血泪故事。
上学的时候,诗词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应试任务,即便每次都背诵下来,但往往都不求甚解。
反倒是随着诗文而来的插画更能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再创作热情。
确实。
正如大学里头疼的高数到了毕业后或许一生都用不上。
许多人觉得“诗词”是比较遥远的东西,除却某一些特别词语可以用作情话之外,当年背诵的那些全文几乎都被岁月给吃了。
毕竟,日常生活中的聊天很少用到这些,幻想一下跟朋友晚饭聚餐,散步回家遇到邻居,邻居问:“去哪吃的啥啊?”
且回答一个“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试试?
邻居可能就会拿起手边的电话。
但是,在某些时候,确实只有诗词才能解释当时的复杂心情。
失败的时候会安慰自己“卷土重来未可知。”
离别的时候会想读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
重逢的时候脑海里或许会想起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
相思的时候会想起那句“劝君多采撷,此物更相思。”
中国文化的魅力就是这样很难用言语来描述,几个字总是能代表出很深层的意思。
不过,自认为能拽几句的常驻语文课代表的槽哥在看到《邻家诗话》后,忽然觉得这么多年的语文可能有点白学。
说实在的,如果说看《中国诗词大会》是追求比赛的刺激。
那看《邻家诗话》就像是节目里品的那壶茶:不缓不急,越品越有味。
第一期节目《蒹葭》。
相信许多人跟槽哥一样,虽然曾经在语文课本学过这首诗,但是大部分人对这首诗的印象是觉得这是一首描述爱情的,尤其是那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让人深刻觉得这是喜欢的人就在某处却求而不得的复杂情绪。
然而,在《邻家诗话》中,在嘉宾们不断的聊天中,《蒹葭》的真正意义被记住了:蒹葭代表着水边旺盛的生命力。
从先秦的历史讲到秦人们的艰苦环境进而延伸到秦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诞生的《蒹葭》。
整个过程并没有完全去追求讲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而是从背景开始把一首诗所代表的情绪与情怀娓娓道来。
第二期《垓下歌》,郦波老师从《史记》说起,还原项羽留下此诗时的境遇,讲到项羽平生从未一败的英雄经历,再到他与虞姬之间刻骨的情感。
这其中穿插着“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
原以为这是一堂语文课,没想到居然还有历史课。
第三期《送元二使安西》,依旧是茶话,但主题变成了送别,由古及今,正如郦波老师说的这句话:
放在今天,许多人都会在酒桌上把千言万语变成一句话:都在酒里。
与当年送别友人说的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其相似。
上学时学这些诗词的时候,我们都更专注于记住词语,记住作者,记住其中的用词典故,也记住了些许意境。
而在这个节目中,诗词的真正意境这一课才被更完美的补上。
对于诗词爱好者来说,节目或许不够深入。
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诗词,了解诗词的意义和意境,才能把这些古人留下的智慧变成自己的。
至少在酒桌上就多了一句劝酒词。
言归正传。槽哥并没有把这个节目中的很多知识点罗列出来。
首先是太多,一篇根本讲不完。
其次是没必要。
相比较于知识点来说,节目中所还原的诗词意境其实更可贵。当你随着讲述跟着一起穿越到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境遇,再品味他所留下的诗文,才能更深刻的品味到那层情感。
这层情感无论古今,而是人的共通。
这就需要看过节目才能体会到。
我们常常会感慨生活的无聊,会有某些时刻在紧凑的生活节奏中觉得有点空虚。
其中一个原因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情感太容易被撩动,看到喜剧哈哈哈,看到悲剧呜呜呜,看到惊讶我勒个去……碎片化的情绪感受让人很难沉下心来去体会真正珍贵的感情。
今人能轻易得到的,对古人来说遥不可及。
而古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热情与感触,对于今人来说则是非常可贵。
这种时候,当我们静下心品味一首诗词,去感受古人对生命的深刻感受,相信会对生活有更多理解,也会更加珍惜,更加感恩生活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