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模板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万里长城;“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曲径通幽,巧夺天工,使人叹为观止的苏州园林。今天呀,老师同样是要给大家介绍一处景点,它就是——洞庭湖,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刘禹锡的《望洞庭》。
模板2:同学们,上课之前呀,老师要来考一考大家的文学常识,诗仙是李白,诗圣是杜甫,诗佛是王维,诗豪是谁呢?没错,就是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祖籍洛阳,他的诗清新通俗,而且他在唐朝诗坛的地位也很高,所以被后人称为诗豪。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望洞庭》。伸出手,跟着老师把诗题写好,一起来读,《望洞庭》。都读准了,那你们读懂了吗?请第一排的这位男同学来说一说,哦,刘禹锡遥望洞庭湖的美景,你分析得很到位。那你知道洞庭湖在什么地方吗?哦,在湖南省北部,能在地图中找出它的位置吗,对,就是在这里,你真是一个见识广博的孩子。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诗歌里,去看一看在刘禹锡眼中洞庭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新授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练读吧。看到大家都读的差不多了,谁有勇气来读一读?你来,都读准了,不过有一点快,你也想来试一试,越来越有味道了,大家读的呀一次比一次好。老师也想要来读一读,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划出老师的停顿来。《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同学们划出停顿了吗?我们看着大屏幕一起来校对一下,这些停顿符号不仅能帮助我们读好古诗,而且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停顿符号再来练读练读,尽量把诗歌读出节奏感来。看到同学们好像都很有信心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读的越来越有诗歌的味道了,那你们都读懂了吗?里面诗句的意思是什么呢?没关系我们一句一句来品读。
先来看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同学们,诗人在这里都望到了些什么?你来说,哦,望到了湖光和秋月,是啊,由此可知,现在是什么季节呢?没错,是秋天。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形容湖光和秋月的呀?对,“两相和”,谁能解释一下?你举手了,你来,秋夜的月亮映在湖光之中,两者融为一体,非常和谐,你回答的很有见地。所以第一句主要写的就是湖光秋月交相辉映。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的心情如何,舒畅,宁静,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这种舒畅宁静的心情读出来吧,湖光秋月两相和。
随着诗人的目光,我们又望向了哪里?对,潭面。潭面是怎样的?你来读,潭面无风镜未磨,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你来说,哦,潭面没有风,静的像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一样,你理解的很到位。同学们,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啊?没错,是比喻,这里作者把湖面说比为一面镜子。“镜未磨”三个字,老师很喜欢,非常贴切,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所以第二句主要写的就是千里潭面风平浪静。你看,读着第一句,我们看到了湖光秋月交相辉映,读着第二句,我们又看到了千里潭面风平浪静,多有画面感,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句和第四句,前后4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们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也可以像我们学习第一句和第二句那样,用简短的词语,把画面给概括出来,看看谁概括的最好。讨论的声音渐渐安静下来了,你们讨论出来了,你们组来分享。哦,你说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嗯,分析的很到位呀。你们组也想说一说,哦,你说这两句诗写的非常美,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的湖面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嗯,你分析的非常精准,是啊,洞庭湖的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所以第三四句主要写的就是洞庭山水浑然一体。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就让我们一起把这种享受的感觉给读出来吧。
你瞧,作者望到了湖光秋月交相辉映,千里潭面风平浪静,洞庭山水浑然一体,同学们,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来想一想,刘禹锡此时此刻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来说,是的,他的内心是非常宁静的,所谓宁静致远。你也想说说看,是啊,既有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也有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反映了他超然淡泊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同学们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读明白了,接下来,我们就看着板书试着背一背这首古诗吧。
四、作业
不知不觉,我们就把《望洞庭》这首诗学完了,老师呀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课后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下节课请同学们上台来进行朗诵比赛.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试着用你手中的画笔将诗人眼中的洞庭湖画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