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需要载体的,古人刻在甲骨上的是甲骨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文字最多,所以过去的学者又将其称之为“钟鼎文”。
钟鼎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鼎,最初是食器,到商周时期逐步演变为一种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轻重,标志着权力的大小。钟,是古代的乐器,当然,这种乐器主要用于祭祀、盛典等重要场合,所以它和礼器的使用密不可分。
金文有什么特点?
由于金文多见于钟鼎之上,而钟鼎又与帝王贵族的重要活动有关,它记录多是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等,所以金文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端庄规矩、凛然雄浑的气派。
早期的金文与甲骨文是并存的,有的文字形象比甲骨文还象形,就如同栩栩如生的一幅画。
金文之始,是在盘庚迁殷之后。最初的钟鼎铭文只有寥寥数字,到了周代,金文渐兴,东周时乃是金文全盛时期。成熟期的金文与甲骨文相比,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脱去板滞,变化多样。
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今存的石鼓文字体是大篆的代表作)。“籀”是人名,他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说:“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又称:“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九千字,乃得为史。”由此可知,籀文即大篆。是周宣王时太史籀编的一部识字课本,共十五篇,9000字。
国之重器——后母戊方鼎(原称司母戊方鼎)
后母戊方鼎(原称司母戊方鼎),是商王文丁(有说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目前出土的商代最大的青铜器,也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这尊方鼎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的铭文,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对于这个“司”字,是“司”还是“后”,学术界有争议,这已经是延续几十年的公案了。在出土后,官方命名一直是“司母戊”,直到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其正式更名为“后母戊”。
后母戊方鼎的出土,充满了传奇色彩。
1939年3月19日的晚上,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吴培文等人,在自家祖坟地里挖出来一个像马槽的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这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方鼎。
当时中国最大的古玩商肖寅卿从北平专程来到安阳看这大鼎,肖寅卿看后出价20万大洋要买这尊大鼎,但又提出一个要求,为了运输方便不被日本人知道,要将鼎切割成10块。由于大鼎非常结实,锯条都断了也没切割成,这尊方鼎逃过粉身碎骨的命运。由于无法将鼎切分,吴培文重新将它埋在地下,并进行了伪装。
吴培文挖出宝物的消息,很快被占领安阳的日寇知道,日本人派军队到吴家搜查。吴培文从古玩商处买了一个青铜瓯的赝品,藏在自家炕洞里。日本兵又进村,直扑吴家后院,扒开吴培文的睡炕,抢走了那件赝品青铜瓯。此后,日本人一直盯住吴培文的行踪。吴培文无奈,只得远离家乡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安阳。
1946年,国民党安阳政府获悉了藏鼎的准确位置后将鼎挖出放在了县政府,后来一位国民党军官将鼎运到南京,当作寿礼送给蒋介石,存放在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博物馆。南京解放前夕,蒋介石准备将鼎运到台湾被解放军截获。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这尊鼎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即现在的国家博物馆)。
西周金文作品选析
大孟鼎
大孟鼎铭文的内容大意: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要孟一定要很好地辅助他,同时记载给孟的赏赐。
大孟鼎铭文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用笔方圆兼备,笔画有显著的波磔和粗细变化,整体风格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并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
史墙盘
史墙盘为西周中晚期器物,铭文前半部记载西周各王的功绩并歌颂当世天子的文功武德,后半部记载做器者史墙一家列祖的主要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铭文。
史墙盘铭文字体为西周时期的标准字体,其字形整齐划一,较周初金文而言,线条粗细变化不明显,且笔画匀称、圆润,字的结构也较为简化。风格体式趋于平实质朴,开后世小篆笔意的先河,是不可多得的书法佳作。
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器物,是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
毛公鼎铭文字势开张,气势维伟,结体庄重,笔法端严,章法纵横宽松疏朗,错落有致顺乎自然而无做作,呈现出一派天真烂漫的艺术意趣。该铭文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是西周金文中的典范之作,以至于出土以后,清末书法家们为之倾倒。
散氏盘
散氏盘,乃西周晚期周厉王时期器物。内容记载当时散、矢两国和谈之事。记述矢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散国将约书铸于盘上,作为散国宝器。
散氏盘铭文作为西周晚期文字,在字形上呈现出稍扁的风格特征。铭文笔画灵动、率性十足,字形构架并非是固定不变,许多长短线条之间,不再呈现对称、均匀、排比的规则,却展现出种种不规则的趣味;字间呼应,随势生发,字形开张,显得奇古生动,已有“草篆”之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