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总是过得很快!一转眼,2017年的春节就这样走过。而一年又一年,就这样过去了……
我自从17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再到后来读完研究生后在北京工作定居,二十多年来,每年临近年关我都盼着能够回家过年。
除夕年夜饭时,依偎在父母的身旁,看着父母和孩子们甜蜜的笑容,感受着那份浓浓的亲情,于我,是一份莫大的幸福!
今年的年夜饭,是我们一家三口和姐姐一家三口,共同陪伴着已年逾古稀的父母亲度过的。
每次全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时,聆听父母的殷切叮咛和谆谆教诲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父母亲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型,父亲主外、母亲主内。从二老在除夕团圆饭时的祝酒辞上,就可见一斑。
今年为了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我悄悄录下了父母的年夜饭感言。稍后一统计,哇!母亲用时47秒,而父亲则用时10分钟52秒。单从时长上看,就大不相同。
母亲说:“我今天特别高兴!首先是外孙儿都成长得很好,很精神,很健康,比我都高那么多了”。
“再是孩子们都很懂事孝顺,工作上很上进。还有,我的老父亲老母亲(注:是我的姥姥姥爷,已经95岁高龄了)在过去的一年也很健康”。
“特别是你们的老爸---我老伴儿这一年表现特别好!尤其在我的腿不好之后,他忙里忙外,过年这一段时间更是忙前忙后帮了大忙了”。
我插问道,“对老爸满意不满意?”母亲笑呵呵地回应:“特别满意”!老爸在一旁笑着、看着老妈说道“哎哟,能够得到这个评价实在是不容易”。全家人立刻大笑起来。
母亲最后说道,“我们全家能够走到这一步都很不容易,我觉得特别知足,感觉特别幸福!祝全家新年快快乐乐!”
从母亲朴实无华的言语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全家老老小小的健康、平安、顺利,就是母亲莫大的幸福。
多年来,我们深切地感念到,母亲一辈子都在辛勤地操劳着,她全力以赴地支持父亲的事业发展,含辛茹苦地抚育着我们姐妹三个健康成长,而且还担负着赡养老人和帮扶众多弟妹的一个大家庭中的重要责任。
我们也深知,母亲为了这个温暖的家放弃了太多太多,为我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母亲很能干也很要强,做事干脆利落,为人热情爽朗。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对待病人热情如亲,很受大家的欢迎。在我最早的记忆里,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母亲为“杨大夫”。
后来由于父亲工作的日益繁忙和事业的发展,尤其为了我们三姐妹的成长,母亲先是放弃了一个很好的去外地医学院继续深造的机会,后来接着放弃了医院主任医师的岗位,主动要求调到一所中学当校医并兼任生理卫生教师。所以,我后来的记忆中,除了“杨大夫”,母亲又多了一个“杨老师”的称呼。
母亲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的解放战争年代,家中有众多的弟弟妹妹。在贫寒的农村,她作为家中的老大,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家庭的重任。
母亲说,那时还不到十岁的她,为了能够说服姥姥姥爷继续让她上学读书,小小的她努力的学习、拼命的干活。经常是一放学就跑到庄稼地里干农活,紧接着帮忙磨豆腐或面粉直到半夜,中间还穿插着走街串户地卖糖葫芦贴补家用。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
在那时生活异常艰苦的岁月中,且当时农村严重的重男轻女的社会背景下,母亲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发奋图强、勤奋学习,成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姥姥家那个贫寒的村里,唯一一个考学出来的励志榜样。
后来,母亲从农村考学出来到城市上学工作,遇见了父亲,两人产生了浓烈的爱情,但是由于家庭出身不同以及其他的诸多影响因素,几经波折分分合合。有一次两人跑路跑了几十里,只为了偷偷地见上一面,而见面时,“竟无语凝噎,执手相看泪眼”。不过最终,母亲和父亲还是顺利地走到了一起,缔结了这一世的情缘。当然,后来也就有了我们姐妹三个。
所以,我深切的感知到,母亲在年夜饭时所讲的“今天能够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和些许心酸回忆。当然,我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是,母亲对现今生活的知足之心和珍惜之情。
记得,在日常生活中,母亲最常对我们说的话,就是“知足常乐”!她现在,也是每天乐呵呵地生活着。我想,这也正是母亲所时时拥有的,那份幸福感的来源吧。
再说说父亲。父亲是今年年夜饭时最后一个发表感言的。按照他在开饭时定下的规矩,今年将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致辞,也就是从两个外孙儿开始。父亲说,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包括从家庭聚会时的讲话开始。
父亲的年夜饭感言,用时10分钟52秒,单是零头就比母亲的全程47秒还长。哈,这可能也是父亲的职业习惯吧!虽然已从领导干部岗位上退休多年,但是经常要做“重要讲话”的习惯已然养成,我们也是深表理解滴!
其实,我是很喜欢听父亲的“训话”滴!从小到大,父亲对我们的家教甚严,他无数次的谆谆教导,已然对我们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可惜以前少不更事,没有用心记录下来。这次待回看了父亲今年的年夜饭感言之后,感觉确实回味悠长。在此,原汁原味地再现下。
父亲说,“神猴辞旧,金鸡开鸣!过去的一年,有喜又悲。悲的是,昊昊的奶奶(注:我姐姐的婆婆)走了,我的同胞兄长走了……我呢,则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所剩光阴已不多,排位也到了第一位了。好歹去年又捱过,祈盼下年年头接年尾”。
“高兴的是,昊昊(注:我姐姐的儿子)上了大学,悠悠(注:我的儿子)又升了一级。两个外孙儿长得又快又好。我们老少三代都很好,全家无灾无难,很庆幸。不知是否能够幸福地看到第四代,活到四世同堂时。”
“先给你们讲讲我觉得值得寻味的事情。现如今,我的老父亲老母亲,也就是你们的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世间,“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痛心情你们可能现在还体会不到。你们的姥爷姥姥已经九十多岁的高龄,我和你们的妈妈也已经七十多岁了,好在我们的身体都不错,还能够照顾好老人家(注:从小到大的记忆中,我的父母亲对于双方老人都极为孝敬,长期赡养且无微不至)。如果父母在,故乡也是家乡。如果父母不在了,那就只是故乡,而称不上家乡了,回去的次数就少了”。
“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一段时间,用“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来采访许多人。我正好在北京,就问莉莉(我的小名),你认为爸爸妈妈的幸福是什么?莉莉说,爸爸妈妈身体好、心情好,每天开开心心的,就是幸福。我说,这个回答部分对,但是不完全对。除了你说的以外,爸爸妈妈幸福的决定因素比较多。爸爸妈妈也有爸爸妈妈,也会担忧自己父母亲的身体健康,所以啊,要赡养好老人”。
听到这儿,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何我多次邀请父母亲来京居住,母亲总是说走不开,得照顾姥姥姥爷。“父母在,不远游”。母亲的心除了牵挂子女外,现在更是对年事已高近百岁之年的姥姥姥爷时时牵挂、日日呵护,照顾有加。
父亲接着说到,“爸爸妈妈的幸福,很重要的就是子女的幸福。如果子女不幸福,爸爸妈妈就不会幸福。天下父母心,一切为了孩子。从国家的大政方针看,也是以祖国的下一代为重。怎样才能更好地为了下一代?那就需要建功立业。而如何才能建功立业?那就需要付出。那怎样付出呢?那就需要勤奋,更要坚持学习”。
父亲继续动情地说,“什么使人醉?二月杏花八月桂;什么催人进,三更灯火五更鸡。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说起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那首诗《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如果不学习,就不会进步。无论是讲话、走路,还是对孩子的教育,都需要学习”。
“谈到对孩子的教育,现在孩子比以前少了,都施行的是文明教育。我过去的教育方法,现在反思起来颇为不妥, 采取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那种粗暴式教育。那时对孩子们的教育很是严厉。不学习,要挨打。吃饭时,筷子拿得不对,当场就用筷子打手。这种教育方式,现在回想确实不妥”。
这时,姐姐在旁边插话到,“没有不妥,是对的方式”。哈,听到姐姐说这话,我心想,老爸的“棍棒式”教育还是很成功的。为何这么说呢?回想从前,的确我们家教甚严。按照老妈的形容,别人是望子成龙,老爸则是望女成凤。而姐姐作为长女,老爸对她又是格外寄予厚望,管教最为严格。姐姐从小最聪明却最调皮,整日像个侠女到处“行侠仗义”而每每导致打架惹祸。每当邻居家或者姐姐的同学家长找上门告状时,就是姐姐挨打之时。记忆中,小时候的姐姐是三天两头的挨打。而现在,身为长女的姐姐长期在家乡,陪伴在父母身边生活,却对父母亲照顾地是无微不至。姐姐已然继承了我们家父母孝敬赡养老人的传统,是常年漂泊异乡的我和妹妹学习效仿的榜样。
父亲接着语重心长地说到,“你们这两个外孙儿作为家里的独生子女,你们的爸爸妈妈对你们是娇宠有加,生活无忧。你们现在都是新时代的青年,千万不要忘本,不要忘记劳动人民的本色。要记住,将来无论身处何方,无论有多大的作为,都不能脱离最基本的一点,那就是老百姓的本色。要勤俭持家,不可铺张浪费。尤其两个外孙儿已经是少年,很快进入青年时期,一定要接受好的教育,要好好学习。只有学习方有出息,不学习则将来会千差万别。正所谓天道酬勤”。
父亲的话音未落,楼外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于是,父亲举起酒杯,说道:“灯前岁酒笑相酬,镜里流光又一周。人世百年原有限,吾生万事总无忧。馀穷不用焚车送,残病都从爆竹休。去日已除来日在,春风检历又从头。新年将至,将进酒,筷莫停。祝福全家和睦幸福!”……
从母亲和父亲今年年夜饭的这一番感言,我深切感受到了什么是父母亲的幸福。作为子女,父母在,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尤其能够在每年年夜饭的时候,陪伴在父母的身旁,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更是一种回味悠长的幸福……
(谨以此文纪念刚刚过去的2017年新春佳节阖家团圆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