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位小伙伴,大家可以叫我秦小腔,当然还有很多的陕西青海宁夏甘肃等中国西北的朋友们给我起了另外几个名字比如"乱弹","梆子腔",仅仅是因为很早以前的我是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我也很绝望) 当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际化的名字不能少,请跟我一起念"Qinqiang Opera"
我的老家处于西周时期,源于西府,主要在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与凤翔一代活动,通过一年又一年的历练,终于在秦朝时期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因此被人们称为秦腔)。
我的家族所演的剧目大多数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
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我成功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家族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
一般来说,我们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在我们的小伙伴中只要表演的好,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就是这样我们的家族经过一代代的传承至今。
我们表演中所配的音乐是根据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所选择的,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在不断练习和尝试中我们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
到这里,秦小腔要跟大家说再见了,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明天同一时间,不见不散,让我来继续为大家介绍我的前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