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阅读就像是吃饭喝水一样平常的事情。
从孩提时开始,我便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这也是我在幼年就展现出对新事物具有无比好奇的原因。
阅读使得我了解更多新颖的事物,拥有了别人不知道的知识,这一点让我很开心。
更重要的是,当语文课上遇到熟悉的“人”时,我会在心中暗自窃喜,我与“他”已经在之前的阅读中见过面了,我们并不是陌生人。
可以说,阅读让我保持了个人独特性。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矛盾的是我们也对外寻求有着共同爱好的人。
但很大一定程度上,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所阅读的材料中的文字逐渐转化成为了我语言中的文字,虽然在转化的过程中一些好词并没有被用起来,但我的语言确实受到了影响,这里的语言不仅仅包含口头上的话语,也包含写下的文字。
在小学阶段,我所阅读的作品大部分是学生优秀作文,初中是我阅读经典著作的一个高峰期,在那里我认识了简·爱,知道了小王子和玫瑰,还爱上了沈石溪笔下的动物世界。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我真正品尝到了好书的味道,而且为之着迷。至今我的爱情观还受到《简·爱》的影响。
在大学的头两年,我也曾积极地到阅览室阅读,在那里我读了《考拉英语》,了解到了牛津英语的绿皮书。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早操,我到得比较早,就站在跑道旁边拿出一本薄薄的绿皮书看双语故事,可能看得太认真,大家都排好队了还没有缓过神来,最后抬头发现大家都朝着我喊才羞愧地归队了。
那段时间我很喜欢英语,也喜欢画画。想来,那时我算是没有辜负自己爱书的这个爱好,虽然算不得上阅读排行上榜上有名,但有空总是愿意去借阅室走走的。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十分钟速成课》的约·翰,约·翰真的风趣又博学,接着我通过互联网上了一些慕课,也喜欢上了听歌,尝试在网络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我慢慢成长,变成一个不害怕孤单的勇敢的女孩。虽然有时候会比较怯懦,但是在学习这一方向上是积极进取的。我想在这一方面,是阅读影响了我,促使着我不断前行。
但我对阅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对阅读的认识也是逐渐完善的。
小时候的我是为了获得知识,为了个人的独特性而阅读,我渴望成为一个大人,于是通过阅读这样的方式来丰盈自己的内心,对阅读的认识是浅薄的,有赖于外界的评价,爱读书这样的赞美让我更愿意拿起书本。
而在大学阶段,我逐渐感受到了自己阅读的目的性过强,有时候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并没有享受这个读书本身的乐趣。
或者说,这个时候的我放弃了读书的娱乐性,只是单纯地将阅读看作一种工具。所以我才会纠结,我到底是读什么样的书,我是否拥有光明正大的阅读网络小说的权力,我是否能正视我其实可以看《霸道总裁爱上我》这样的网络小说,可以看《呼啸山庄》这样的经典名著,也可以看《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样指向明确的工具书。
我是否应该多读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用的工具书而舍弃网络小说或者文学著作呢?看网络小说的我很快乐,看文学的我则感情丰富更有想法,网络小说自有它的优势,只要不过度沉迷即可。
我有权利让自己快乐,我也享受阅读经典时那种剖析人性的愉悦,我不必为自己的不完美而自责,我可以偷懒,或者说,我有读一些无关紧要的书的权力。
我虽然很认同“不要读近10年内仍在世的作家的书”的观点,但是我们也可以允许自己浪费一下时间,读一读畅销书或者网络小说。保持你阅读时的轻松与享受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必像芭蕾舞蹈演员那样时刻紧绷自己的“脚背”。
除了选择,在另一方面我也释怀了,那就是评价。
此处的评价,是指当一个读者阅读完文本之后想与人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对书本的二次解读。
在很早之前我曾接触到这样的概念,一本书当它写完之时起就从作家的手中实实在在地脱离了,它成为了一本独立的书,读者有解读它的权力,也可以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这里的再创造既是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解读。
我曾对于评价有着强烈地欲望,我渴望能够在文学这一广袤的大地上遇见一个同行的人,对他说:“原来我们读了同一本书,对于主人公的奇遇你怎么看?你是否也像我这样认为?”
我曾与好友Z谈过这个苦恼,但是她的回答是:“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尽相同,你怎么保证其他的想法与你一致?那你的分享有什么意义呢?”
我不想当一个孤独的阅读者,我不想仅仅只与作者交流,我希望能获得另一个阅读者的理解、认同、陪伴。
现在的我已经和解。我未尝不能将这些东西藏在心底,当遇到合适的人再将其抒发出来。
而我在阅读中的收获,可以通过文字传达出去。因为有时候阅读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你心中的澎湃别人不一定能理解。现在的我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不是所有人都会懂得你的“着迷”,就算你们拥有着同样的爱好,每个人喜爱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不恰当的分享实际上是浪费彼此的时间,消耗你的热情,你实在无法同一个从来没有读过或者了解过积极心理学的人谈当你看到一个直播讲座上面有马丁·塞利格曼的激动。
在这个娱乐至死年代,或许我们也可以保有自己心中宁静的一隅,通过阅读构建自己的世界,就像夏日静静盛开的荷花,我若盛开,清风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