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七月与安生》。
看到这个名字,就觉得很“安妮宝贝”style。我在脑子里迅速给这个片子贴了个标签——两女主为男主开撕。
不得不说,看到翻译出来的电影名----soul mate(灵魂伴侣)却让我颇感意外。本是抱着打发时间的想法点开的,以为是很烂俗的青春故事,没想到剧情多次反转,还是有点看头的。
故事的梗概是两个姑娘七月和安生从13岁开始一块长大,安生沉稳,七月不羁。七月正是夏天的最热的时候,这个名字应该暗示的是热情与随性;安生则是安定地生活,这两个名字特别直白。
上高中的时候,安生有了一个男朋友家明,七月喜欢但是没抢。七月离开了生活的小镇。后来,家明再次遇到七月,在七月与安生之间纠结,最后选择了安生。
我以为家明选择与安生在一起的时候,安生会感激涕零,畅想幸福,充满胜利者的姿态。然而,没有。很意外,是安生提出了逃婚。
多年后,七月带着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把未曾谋面的家明叫爸爸。我以为那真的是七月的孩子,我以为七月背叛了安生。然而,没有。那个孩子,是安生的。逃了婚的安生发现自己怀了孕,在七月的陪伴下产下一个孩子。
故事没有结束,安生产下一个孩子以后大出血而死,是七月一直照顾着安生的孩子。 整个剧情多处反转,绕的我有点头晕转向,看完一遍都不知道知否正确理解了这部片子的结尾。但是整体觉得还是一部不错的片子。
左手姑娘现在比较抗拒青春文学,觉得青春小说放大了每个女孩子在青春期都有的敏感与孤独。放大了女孩子在那个时期对于天长地久的友谊的执念。
青春期的女孩子觉得闺蜜情至高无上,却总是为了同一个拉风的男孩子打了闺蜜情的脸;青春期的女孩子也总是觉得青涩的爱情至高无上,却总是为了前程与未来,用成熟与分手打了爱情的脸。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姑娘我一颗当时敏感过现在又成熟了的心总是觉得,若不是青春文学的泛滥,可能女孩子的敏感与脆弱在模模糊糊中就过去了,朦胧的,有点美好。过于放大,反而让孩子们觉得难熬,失去了美好。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成年人的友谊,君子之交淡如水,合则来不合则分。不需要把朋友培养成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而是因为有了相同的气质才走在一起。
看了《七月与安生》,也突然意识到晚婚还是有晚婚的道理。一个人年少没有轻狂过,没有过癫狂得意与失意,便总会被不同的人和事吸引,难以安顿。经历了,就会知道自己最在意什么。如果将法定结婚年龄提前到18岁,估计民政局每天会充满各种鸡飞狗跳。
虽然很喜欢soul mate这个词,却总觉得生活如此不易,无论是友情爱情亲情,全都算不上是soul mate。soul本来不就是孤独的么,哪里寻得来一路mate。
这么多年,国产青春电影已经快把“闺蜜”定义成“为了同一个男人开撕的两个关系要好的女孩”了。到底有没有一种闺蜜,不为一个男人开撕的?显然有,而且生活中不少。前一段时间看的美剧《破产姐妹》就是闺蜜正能量。
一个由富二代变成穷一代的Caroline,一个穷n代的Max。Max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喜感满满,总觉得从名字窥见了这个人的大大咧咧。两个完全没交集的人,却一路跌跌撞撞成了伙伴。
两个妹子能和谐相处其实从本性来说,都有火热的心和一股闯劲,能玩在一起。Caroline一再想改变Max,Max从一个“过了今天没明天”的屌丝女变成了一个有理想,不羞于表达爱意的软妹子。看到第四季了,她们仍然在一起。
看久了以后,突然有一次想用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来分析她们。她们没有像普通闺蜜一样为了一个机会或者一个男人开撕,完全源于她们所处的不同的社会阶层造成的需求不同。
虽然眼下两个人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处于温饱水平线下。但Caroline毕竟落魄之前是贵族,因此她骨子里的需求是富裕阶段“自我实现”的需求。而Max常年处于温饱线下,骨子的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因此Max更在乎及时行乐,而Caroline更在乎尊严和优越感以及生活品质。她们之间不会出现强力的资源争夺。
反观《七月与安生》等青春文学,之所以一言不合就开撕,是因为对于年龄相仿、环境相同的青春期女生来说,她们的需求都是一致的——获得关注和爱,尤其是来自异性的。
但是如果完全没有任何交集,也不可能长久在一起合作。小蛋糕是她们的情感联结。小蛋糕是Caroline的翻盘机会,是Max唯一积极的兴趣爱好及发泄方式。没有任何勉强,两个人都为这份小事业尽心尽力,获得的不止是收益,还有自我实现的快乐。也就说,她们眼前需求不一致,远景却是一致的。
眼前需求不同,就不嫉妒,不会争夺资源;前景一致,就是共同努力向前。这样,大概才是最瓷实的蜜吧!当然不得不说,如果她们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台阶的话,情景就又不一样了,社会阶层越来越靠近,可能会新的矛盾点也未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