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惯性思维》这本书中,作者任白列举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典型案例并加以分析,帮助读者了解自身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给生活做减法是其中之一。
生活中有一些常见的心理现象,其中不乏惯性思维的影子。
有一天,法国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得到一件精致的睡袍。穿上那件睡袍后,他发现家中的陈设突然显得很不协调。地毯做工低劣,家具老旧不堪,餐具也暗淡无光,让人食欲全无,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不够高雅的气味。
狄德罗觉得所有这些和那件睡袍太不相称,于是把旧家具全部换了新的,还是感到不满足。最后,他才惊觉自己的生活竟然被一件睡袍绑架了。
为达到心理平衡,人们一旦有了一个更好或是更新的东西,总会千方百计地配置与其相称的东西。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狄德罗效应”。
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精明的商家也充分利用人们的消费心理大做文章。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剁手族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手买买买,从而导致过度消费。
生活中还有一种类似的心理现象被称为“鸟笼效应”。
心理学家詹姆斯曾对安享退休生活的物理学家卡尔森意味深长地说,你很快就会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一点儿也不信,说自己从来没想过要养鸟,也没有更多时间养鸟。
过了几天,卡尔森生日,詹姆斯把一只精致的鸟笼送给卡尔森作为生日礼物。卡尔森把鸟笼当作艺术品收下了,还摆在书桌旁,但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有朝一日想要养一只鸟。
然而,卡尔森大错特错了。从那以后,家中一有客人到访,看到空空如也的鸟笼,几乎所有人都会问他,鸟是什么时候死的?卡尔森不得不一再解释,说自己从未养过鸟。客人们疑惑不解,还有人感到莫名其妙,既然不养鸟,何必摆个空鸟笼?
后来,卡尔森真的买了一只鸟来养,因为老是向客人解释那个空鸟笼实在不胜其烦。
要是卡尔森把鸟笼藏起来,或者直接丢掉,或者转送他人,就不会有客人问他鸟笼的事了,可是卡尔森选择了做加法,买一只鸟来养。
这件事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更复杂了。卡尔森自从养了鸟,除了给鸟买鸟食和食具,还得定时喂鸟,清理鸟笼,外出遛鸟,等等。总之,没有及时做减法,反而一直在做加法。
少就是多,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更多,有时并不意味着更好,学会拒绝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技能。
对物质的过度占有会使我们在体力上、心理上和财务上沦为奴隶。每次,当我们处理掉一件不需要的物品,我们都会重新获得一点儿自由。
——乔舒亚·贝克尔《极简: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
大道至简,逆向思维的最高境界,在于化繁为简。
一味地做加法,不懂得做减法,最终只会沦为欲望的奴隶。给生活做减法,也是一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