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图书馆,有一本书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已故著名作家三毛的侄女陈天慈写的《我的姑姑三毛》。
不禁好奇,在家人眼中的三毛是什么样子呢?
书中第一篇,是作家贾平凹写的序言: 读《我的姑姑三毛》。他认为感情真挚,文字优美,对这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
第二篇是女作家饶雪漫写的:《To 天慈》,作为天慈的同龄人和好友,文中更多的是对陈天慈的描述,率性,纯真,一如她的姑姑,认为书中描述了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珍贵瞬间,使大家"心中的三毛"更真实和接地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三毛的真诚、善良与独特的个性。
第三篇很短,是三毛的大弟弟陈圣先生写的《她和她》,这两位"她",分别指的是三毛和他自己的女儿陈天慈。虽然陈圣先生与三毛的性格截然不同,一个内敛,一个张扬,但姐弟情深,这种骨子里的爱是割舍不断的。
读完这三篇文章,已有了强烈的愿望,想把这本书读下去。
这本书分了几部分,分别是:
《我们怀念您》
《我们的家》
《我和小姑》
《跟着姑姑去流浪》
《她不在的日子》
书的开头,讲到刚刚中学毕业的作者得知姑姑去世的消息时,难以置信的惊慌与沉痛心情,那一天,是1991年1月4日。
我突然惊讶地发现,今天就是1月4日! 没想到,冥冥之中,我居然正好在三毛去世纪念日这天,读到这部缅怀她的作品,难道竟有这样的巧合?
一篇篇读下去,深深被吸引了,感情真挚细腻,文笔清新幽默,每一篇文章都从不同侧面描述,动人心弦,我也加深了对三毛的了解。
作者回忆起1979年初次见到姑姑时拘谨又仰慕的心情,从怯生生的见面,到彼此温暖,相互影响。每次姑姑出门时,姐妹俩一句"小姑,我们等你回来"让三毛感受到家人的真挚关心与温暖。年仅九岁的天慈与双胞胎姐姐天恩,以她们纯真可爱又善良的天性,帮助刚刚失去丈夫荷西、陷入痛苦中的姑姑渐渐乐观坚强起来,重拾生活的信心。
以后的岁月中,姐妹俩成了姑姑的跟屁虫,晚上常常赖在姑姑的房间不肯走,听姑姑讲故事,一起玩闹。参加姑姑的一次次演讲,跟着姑姑外出度假,姑姑家里各种各样的书籍也成了她们无尽的精神乐园。
最重要的是,与姑姑一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她们俩也感受到了姑姑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她对工作的投入,对人的真诚。
三毛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独特的,天慈说,与父亲处处谨慎的态度相反,姑姑尊重她和姐姐的想法,鼓励她们大胆做决定。她在带姐妹俩外出游玩时,让姐妹俩轮流决定一天的安排。平时家里禁止孩子吃喝玩的东西,而孩子们却十分向往,她则打掩护让孩子们不妨试试。
她亲自为两个侄女挑选了一所私立学校,除了清雅优美的环境,还因为去参观时发现女校长对学生们一个暖心之举。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两个侄女在那里六年的中学时代过得很开心。
三毛还有一些异于常人之举,她为两个侄女请私教,不是学知识,而是锻炼身体,因为她看到两个侄女太不喜欢运动。
她还曾鼓励孩子考倒数第一,说"倒数有奖",当然,对于学习特别好又自律的两个侄女来说,这个目标难以实现,但天慈理解了姑姑的良苦用心,她在文中写到:
"姑姑也就是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其实,"学霸"和"学渣"的差别也不过是排列方向和观看角度的不同而已。人生在世,则是点线面、长宽高,甚至思维空间的集合,是多维度的呈现。好与坏,对与错,岂是一条直线上谁先谁后就能简单评断的。只要保有一颗爱学习的心,都该颁个奖给自己鼓励一下。学霸或学渣都不重要,只要不停学习,都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享受这游乐场课堂,并在人生跑道上得到喝彩。"
三毛对她愿意尝试去做的任何事都保持极大的热情与勇气,无论成败。她曾对好友桂文亚老师说过:"你的失败,比你的成功,对你更有用!我之所以写作,也只是有感而发。我的文章,也就是我的生活,我最坚持的一点是我不能放弃赤子之心。"
当时,已出版过不少作品并深受读者喜爱的三毛名气很大,社会活动自然也很多,除了文化大学的教学工作,还有一场场演讲,以及一封封读者来信要亲自回复,工作量无疑很大,耗时耗力,家人很心疼。
在天慈的记忆中,姑姑常常熬夜工作,除了备课,写文章,每次的演讲稿,她都极为严谨地准备,对文字的要求特别高,近乎完美。
陈天慈写到:
"很多人崇拜三毛的天分、善良和浪漫,却鲜少人知道她背后的努力,常年挑灯夜战造成的僵硬的背和肩颈。"
"所有创作人都有几个担惊受怕的家人,当别人给予掌声时,亲人却在为他们的健康担心,同时也为他们实现梦想而欣慰。"
三毛的母亲,跟她父亲谈起三毛因超量的工作而透支的身体健康时,常常为之悄悄落泪,而理解三毛的父亲则说:
"这孩子就是不一样,上帝给我们的任务就是养好这个恩赐的孩子,她不属于我们,她有自己的路。她心里的苦不是我们能弥补的,她在我们面前的平静也是在压抑,是她的孝顺,只要她快快乐乐地活着就心满意足了。"
三毛去世后三十年中,天慈身边依然有很多朋友喜欢三毛的书,她在书中写到:
"一直有很多朋友跟我说,三毛更像是一个一起分享成长的小伙伴,一个闺蜜,一个在远方的朋友,一个替你说出真心话、在当时社会中勇敢做自己的女人,一个帮你实现梦想的人,一个替你先去国外探探路,体验一下再回来手舞足蹈地跟你说故事的旅伴——三毛是真实又遥远地存在着。"
三毛金句之一:"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书还没有看完,明天继续去看……
2024.1.4
续:
今天去图书馆,读完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
书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天慈追随三毛的脚印,去西班牙和大加那利岛与拉芭玛岛的所见所闻,更加感人。
她首先飞往马德里,见到了姑父荷西一家人。
荷西兄弟姐妹共八个,他在家排行老七,有四个姐姐,两个哥哥,还有一个妹妹。
上个世纪初,荷西的祖父只身去阿根廷工作,一待二十年,荷西的父亲在那里出生。后来,祖父去世,荷西的父亲回到西班牙,在一个南方小镇安度杜尔定居,在银行工作,在那里遇到荷西的母亲,荷西就在这个小镇出生。这个地方气候温暖,种满了橄榄树。
荷西的家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热情接待天慈,带她看了荷西曾经住过的房子,里面充满着过去的回忆。荷西六姐卡门和小妹伊丝帖还带着天慈去了马约儿广场,广场周围街巷是荷西和三毛经常去玩并品尝当地美食的地方。
告别荷西一家,西班牙之行的的第二站是大加那利岛。
当年因为战乱,西班牙丧失撒哈拉沙漠的统治权,三毛和荷西便想从沙漠撤向西班牙。因为大加那利岛的善良人文气候与临近北非撒哈拉沙漠的地理位置,他们选择落脚在这个小岛上,时间是1976年左右,如今,这个岛成为华人眼中的"三毛之岛"。
三毛在这个岛上住过两个阶段,一个是战乱后从沙漠搬到这里。荷西出去工作的日子,三毛会在家写作、看书,午后在海边散步,去市场买菜,享受小岛独特的自在与惬意。第二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荷西去世后三毛独自回到这里,还是在家看书,写作,很少与人联系。
三毛故友南施姐前来接机,同来的还有三毛的二位西班牙故友——三毛公园海边餐厅的老板佩里科先生和妻子卡门女士。
卡门认识三毛时,年仅15岁,只知道镇上来了一个爱读书的大姐姐,还不知道她是作家,彼此并不熟悉。后来荷西去世,三毛又回到岛上,已经十八岁的卡门才和三毛热络起来,经常去三毛家看书,和她聊天,很喜欢她。
2018年,在许多西班牙民间友人的努力促成下,大加那利岛和帕尔马岛两地政府开发了"三毛之路"这个旅游项目,以纪念三毛对中西文化的贡献,同时鼓励多一点华人同胞来到这个美丽的小岛。每个景点前都会有个政府认证的蓝色方形标志,醒目地写着"三毛之路"。包括三毛公园、三毛故居、三毛角等等。
在南施姐的带领下,天慈来到了当地政府规划设计的"三毛角"(Roncon Sanmao)。墙上海报里的三毛穿着在沙漠中常穿的白袍,飘曳的长发任风吹散,远眺着面前的一片汪洋大海。墙前放着铁椅供人们休息,还有几个孩童玩的溜滑梯和秋千。设计师的灵感来自三毛对孩子的喜爱,也想让孩子们的笑声充满这片本该愉快的海边。
卡门女士带天慈一行人来到她自己的海边餐厅用餐,餐厅里有一道以三毛命名的菜,叫"三毛丸子",是用三文鱼和鱿鱼做的,深受喜爱。
随后,天慈来到三毛故居。
三毛故居的现任房主朱利欧先生和夫人,平时不住在这里,只是偶尔来度假。得知三毛的家人要来,朱利欧夫妇特地从马德里赶来接待。
他们接手时并不知道三毛是著名作家。近几年来,常有华人游客驻足,有时还对着大门歌唱。他们打听之后,又在网上搜索很多资料,才恍然大悟。出于对三毛和荷西的敬意,朱利欧先生把房子照顾得很好,干净清爽,一砖一瓦尽可能保持原状。
在这里,天慈还见到了三毛的邻居甘蒂女士。她当年是小学老师,常常和三毛隔着一堵墙聊天话家常。在她的儿子莫德斯特心中,三毛是一个很善良的女士,他回忆到:有一次父母去听音乐会,三毛好意来家照顾他和妹妹,因为自己顽皮,爬上爬下把头弄伤了,三毛很紧张地带他们去医院,很内疚。
天慈写到:"小姑的善良总让她身边的人温暖,她的悲哀却常常是不说的,她永远把阳光洒在别人身上,阴影留给夜晚的自己。"
天慈一行人还来到车程二十分钟的另一个小城市拉斯帕尔马斯。三毛当年常常来这里的银行和政府机关办事,三毛故友南施姐和老公强哥的饭店就在这里,三毛当年临走时把很多书送给南施姐,她至今细心珍藏。加那利岛观光局的代表也抽空参加了在这里为天慈举行的告别宴。
西班牙之行的第三站是帕尔马岛,距大加那利岛三个小时的飞行航程。
三毛曾在《逍遥七岛游》里写到:如有一日,能够选择一个终老的故乡,拉芭玛将是我考虑的地方。这个拉芭玛就是帕尔马岛,三毛在《逍遥七日游》里写到的"芭蕉之岛"。
1979年6月,三毛和荷西决定搬到帕尔马岛,是因为荷西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负责海里清理和维修一个海底工程。他们来到这个美丽又神秘的小岛后,立刻爱上了这里,深深被这片海和热情的人们吸引。
帕尔马岛观光局的赛恩斯先生接待天慈一行人,他是"三毛之路"的策划人之一。
他带着天慈来到荷西的墓园,墓园的管理员圣提先生,一见到天慈,就说:"请坐,我给你看样东西,这几年就等你们陈家人来,要给你们亲自看看。"
圣提先生拿出一本长方形的笔记本,里面是来访者的留言,很感人。其中一张纸上写着:"三毛,我们替你来看荷西了,这一路上问了很多人,很喜欢你们的那片海。"
在荷西墓园旁边,有一个长方形的水槽,这个水槽特别设计在阳光照得到的地方,阳光照在水面上,刚好可以折射到荷西的墓碑上,给了他阳光和温暖。
天慈看到荷西的墓上堆满了鲜花,其中一束上面还有未干的雨水,是当天早上才有人献上的。左边有个玻璃柜子,里面粉红色的花瓣和一张三毛与荷西的黑白照,还放满了小石头,上面都是来看荷西的人写的字。
赛恩斯先生说:"你小姑喜欢收集石头,我们就做了这个设计,让喜欢他们的人可以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告诉他们。"他拿出一颗小石头,递上一支笔,天慈郑重写上:"小姑&荷西姑丈,愿你们永远与我们同在。Love!"亲手把这枚小小的石头放进玻璃柜。
赛恩斯还带着天慈认识了好几位为"三毛之路"默默付出努力的普通人。
一位是西班牙年轻人小胜,就是初期帮忙收集三毛资料的人。他不断和荷西家人联系,花了很多时间请人翻译关于三毛的中文资料,完整地把三毛的生平整理出来,给"三毛一路"规划人员参考。
还有一位,是"三毛一路"负责照片和视频的马丁先生。
另外一位,是法院的警卫人员佛莱多先生,他帮助把"三毛之路"放到谷歌地图上,便于游客能找到这里。
在荷西与三毛曾经住过的公寓,天慈还见到了一个和她姑丈同名的人——荷西先生。他是公寓现在的老板。他回忆起小时候三毛常常给他和小伙伴糖吃,他还曾向三毛要过一枚漂亮的邮票。
三毛曾对家人说过:有一个比台北安静一万倍的西班牙小镇,靠近海边,那里的人很朴实,很多人都认识她这位亚裔女子,走在街上随时都能碰到朋友,街头巷尾都有可能听到有人喊你的名字,大概就是这里。
在拉芭玛岛上,天慈看到一个"三毛与荷西的文学观景台"路标,引导这一行人到达这次旅程的终点,也是荷西人生的终点——"荷西之忆"公园。
这里有一组以三毛和荷西爱情故事为灵感设计的艺术雕塑。中间是三根下粗上细的半弯曲铁柱,它们在空中交汇,象征三毛,地上有八只石头鸟,代表三毛喜欢收集石头的爱好,也是三毛喜欢自由的心,同时象征一群孩子陪伴孤单的她。三根铁柱的对面是一把铁椅,椅子右侧有一个铁做的蛙鞋和蛙镜,是依照当时荷西出事时穿的蛙鞋和蛙镜大小,以实物拓出的模子制作出来的。
雕塑下的青砖上刻着三毛的诗歌《梦中的橄榄球》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远方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
为了梦中的橄榄球橄榄球
荷西出事后,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写下了泪流成血的告别:"埋下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西班牙政府建的纪念公园让他们在这里重逢,从此幸福地在一起。
读到这里,泪流满面……
2024.1.9
作者: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