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有两个多月了。松子,一个做了妓女,杀了人的姑娘,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总是忍不住会想,她就像那个邻家姑娘,又美又善良。有一天在小镇上发生了一些事情,人言可畏,离家出走。几十年后,你听到她的消息,死于非命,不禁唏嘘。
不甘心这样的结局,又去读了小说。整体上来说,第一次觉得,一部电影不仅尊重了原著,还表现得比小说更有感染力。
而且这部电影不仅配乐很赞,画面表现感很强,有很多台词可谓是直击人心:
“生而为人,真对不起!”
“小时候,谁都觉得自己的未来闪闪发光,不是吗?但是一旦长大,没有一件事会遂自己心愿”。
除此以外,电影和小说,都采用了第三人叙述和第一人演绎,交错进行的方式。故事里,松子去世,自己的侄子受托处理松子的后世。从整理房间开始,侄子川尻笙,开始了找寻松子姑姑生平的故事之旅。
小说里,还安排了侄子笙的女朋友,明日香。从开始接触松子姑姑去世的消息,到最后离开了笙,去找寻自己的梦想。笙,看起来整体颓废。个人感受,一个“笙”就足够了。
当你读完小说,或者看完电影,跟着松子,从一个漂亮的中学老师,到离家出走,成为土耳其浴女郎,杀人进监狱,立志成为理发师,又遇到了示爱的学生。松子活得炙热而又灿烂。
当你看到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重新燃起生命的欲望的时候,你一定会和我一样有不甘的情绪。我想,等到笙了解完松子姑姑的经历,他也不会再去做个浑浑噩噩的大学生,不想白活一场,不想什么都来不及。
那这个故事为什么一直活在我的脑海里呢?看这样的电影,读这样的小说,很像拿了一面放大镜。很多事情,你也许就能遇到,故事里放大了来讲;也很像有了一面聚焦镜,你就此知道了很多现象的结果。
电影里,松子漂亮,身材超好。但是,她一生几乎都在“遭遇渣男”。文学男彻也,觊觎彻也的对手男,做土耳其浴女郎的小白脸,杀人后偶遇的理发师,还有最后暗恋松子的学生龙洋一。他们每一个都曾说过,爱松子。可是,他们每一个,都很渣。
彻也辞去工作,追求梦想,没有经济来源,要松子去当妓女;最终卧轨自杀,对松子伤害极大。对手男,觉得松子是彻也对自己的最大侮辱,于是要拥有松子。小白脸要松子养着,还拿着松子用身体赚来的钱去包养女大学生;理发师虽然忠厚,松子入狱,未曾探望过一次;龙洋一虽然暗恋老师几十年,终究为了毒品,对松子大打出手。
虽然说,人不可能踏入一条河两次。但是,人都在不停地重复着自己的生活模式,或者是父辈的生活模式。你不仔细解读,就活着一种模式里。
中国人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就是在说明这样的一个道理。我们的生活模式,常常在复刻。
我在怀孕期间和孩子上幼儿园后,分别请过阿姨。怀孕期间的阿姨,踏实肯干,每次来打扫卫生,屋子里的边边角角,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周末更要做几份工作。她的老公在超市里卖菜。两个人省吃俭用。一次,有几天阿姨请假没来,我问她有什么事情,她最后吞吞吐吐说在昆山买房子。后来知道儿子在老家读高中,那年高考,成绩不错。她务实勤劳,所以她一直让我记忆深刻。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我再次请了阿姨。这次阿姨就相对圆滑,老公在我们附近的街上工作,非常清闲,一出口常常“口若悬河”,我总搞不清状况。去年,见到了阿姨的两个孩子。一个参加高考,问她选什么专业,她说我要选管人的专业,我半晌接不上话;另外一个大学毕业,想留在上海,技术类的工作不肯做,推销类的工作做不久,至今待业在家。
两个阿姨做的工作几乎一样,但是,她们的态度不同,际遇不同;还有她们的孩子未来也将不同;生命模式就这样悄悄地被复制了。
苏轼曾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别人总是能一针见血,对我们自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对于我本人也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正好在写自己的生活的一个系列。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十年前,我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我就像一只无头苍蝇,没有抓住重点,“勤劳而低效”。十年后,我依然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还是没有摆脱什么都想做成的心态,依然处在“低效”的大坑。
那一刻,我特别奔溃。总觉得自己一路奔跑,一路追,总觉得自己好了一点,可不知道基本的生活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花了两天时间去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去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放下期待,调整作息,重头再来。
这一点,我不得不感谢松子呢!
再来说这部电影,有人评论说,松子有性格缺陷。我不认同,我看到的是那个永远在寻找认同,在渴望爱的姑娘。那她到底在追什么?
松子家里有三个孩子,松子最大,后面有一个常年卧病在床的妹妹,还有一个弟弟。父亲是家里的权威,由不得半点质疑。母亲对父亲唯命是从。这是日本很多家庭,甚至是东方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从小,松子就很难得到父亲的关注,尤其在自己的妹妹生病以后。父亲几乎就没有对松子笑过。让松子记忆深刻的一次是,父亲带自己到游乐场,花花绿绿的景象,欢乐无比的场面,父亲还是一张无比凝重的脸。直到松子学了小丑,嘟着嘴巴,对着眼,做了鬼脸,父亲才噗嗤笑了。从此,任何时候,松子想逗父亲笑,她都做鬼脸,做到自己十八岁。
于是,这个鬼脸,就刻到了松子的生命里。在学校里,学生偷钱,作为班主任的她非常局促。为了维护自己的学生,她局促之下就说是自己偷了钱。等到校长批评的时候,超级尴尬的气氛下,松子做了个对父亲一样的鬼脸。
个人觉得,这一点,电影处理得特别好。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或者对自己有权威影响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间,内化成一个形象,住在我们心里。而这个“形象”终究会伴随我们生命的很长阶段,直到你自己意识到,然后打破它。
松子就是这样,对男人都是这样的态度。只要对方不离开,只要对方爱,即使拳打脚踢,图谋不轨,也要死心塌地跟着他。这种态度,和对父亲的渴望不是一样的吗?
这种内化的形象,就像我们小时候最爱吃的食物一样,即使长大了,离家了,最喜欢的味道,我们的身体依然记得。
在电影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的父母在他的脑袋上留下了一个标记,这就像是内化的父母,永远跟着他。尽管他根本没有被父母养育长大,他还是能够成长为最勇敢,最聪明的魔法师。这是内化父母最直接的演绎。
之前有位同事,挑剔出名,很难相处。对谁都要挑两下的劲,让人特别不舒服。直到有一天,听她讲童年。原来,她的父母在她小时候总是在苛责她,即使她做到了全班最好,但是离满分差一点,就依然要被训斥。不免对她生出同情之心。
长大后,即使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了,依然不由自主地挑剔,明明知道这样不好,就是改不掉。因为,心里住着的父母,一直在“左右”自己的行为。
我想,我心里也住着我的“父母”。 事情做不好的时候,我很容易焦虑,因为我也担心父母的批评。无休止的批评,对我本质的批评更会让我陷入疯狂。好在,现在我知道了,批评不一定都是对的。
看完松子的故事,你能找到你内在的父母吗?
小说里,松子其实很惨,但是依然过得很努力,看不到绝望,有时候还觉得她很有天赋。比如她做超市收营员,能比别人多收一条线的钱;做土耳其浴女郎,能让自己成为头牌;监狱里学美发,能够做到最好。她在等龙洋一出狱的时候,每天保持身材,关注自己的皮肤。在最后一次被龙洋一彻底拒绝之前,她都过得很认真。
被家人驱逐,被爱人一次次抛弃,人生这么凄惨,她为什么能够不怕过往,一次次追寻希望呢?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韧劲。
地球上,小草可以顶破颅骨生长,蚂蚁可以托起十倍重的物体,我们在妈妈肚子里要被孕育十个月,花上一年去学说话,走路,吃饭。我们的成长比任何动物都慢,我们才是地球上最有韧劲的生命力。所以生而为人,何必抱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