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学”?
最早接触“自学”是在学生时代,那时的课堂上如果不是考试范围内的内容,如“课后阅读”,一般老师会要求让我们利用课后时间自学。于是,那时对于自学的认知就固定了下来,就是自己学习,同时不重要的、简单的才是需要自学的。
那自学简单吗?
美国教育家苏珊·克鲁格(Susan Kruger)提出一个“成功教育金字塔”理论 ,认为学习这个活动本身,是教育金字塔塔尖上的行为。而要想成功学习,你必须先准备好金字塔下方的两个基座才行。这两个基座是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得有自信。人在面对威胁的时候会让身体和头脑都进入封闭状态,那是无法学习新东西的。你面对学习材料得有足够信心才行。那老师给学生传导的是需要自学的东西不重要,那怎么让学生对自学的材料有信心呢?
其次你得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现代人很爱说的意志力、自控力、时间管理等等,还包括组织、计划和安排自己的行动的能力,以及跟人交流的能力。这种自我管理能力成年人都未必能够掌握,别说当时我们这些小学生了,看来老师真的是高估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了。
从上面看,掌握自学的能力一点都不简单。而小时候对于“自学”造成的错误认知(只有不重要的东西才需要自学,既然不重要,索性就不需要学,那也就不用去管什么是自学了)让我对于自学这项技能一直是忽视了,这对于自己来说是吃了一个多大的亏啊。
直到最近我才慢慢开始重视自学的重要性,并且慢慢将原来大错特错的认知慢慢改变过来。
首先,“自学”应该是自主的,也就是我的主动选择,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这里的重点是学习是围绕着自己的需求展开的。这也是高级教学的要点——以学生为主。像皇太子读书,好几个老师教一个学生。
而这正和我们从小接受的被动式的课堂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课堂教学是什么呢?
得到中万维钢老师给出的定义给了我这种从小厌学的学渣一个很满意的解释,他认为:“课堂式教学是没有快进键、不允许跳跃的视频播放。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步调一致,而他那个步调,是参照水平中等偏下的同学设定的。如果老师善于教学,还可以搞一些互动环节,或者讲讲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独特理解,想办法让学生保持兴奋。而如果老师教学能力一般,那上课就如同听领导作报告一样 —— 领导也是照着稿子念,而我们手里就拿着报告稿,搞这个仪式还有啥意思呢?
坚持 45 分钟全神贯注听讲是不正常的事情,课堂教学是一种压迫式的学习方法。我们对建制化学校教育的一切批评,什么学生害怕老师、学生没有创造性、学生有厌学情绪,高考一结束就把书全扔了 —— 可能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它是一个被动式的教育。
一个人要想过得幸福,必须对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感 。自学最有控制感。
你自己决定学什么。你自己选择学习材料。你自己掌控学习节奏。你自己把关学习成效。很多老师和家长都爱说什么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 殊不知只要是跟着体制走就一定是要我学,只有自学才是我要学。”
其次,“自学”里的学,是指“学习”。“学”是指学新知识、新技能,“习”是指练习、运用、践行,这里“学习”的重点应该是放在“习”上面。如果学到的新知识不真正去运用,学到的新技能不真正去练习,那么自己所认为的学习最终都是幻觉,因为自己最终未能掌握所学。伟人不也说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说到伟人,今天在看著名学者吴伯凡在他的《伯凡·日知录》专栏中提到的富兰克林学习写作的例子就是最好证明:
“富兰克林说来是个传奇,又是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又是美国的国父,参与了《独立宣言》的起草。
我们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挣钱的人,一种是把自己照片留在钱上的人,而他就是属于有幸让自己的照片留在美元上的少数几个美国人。
这个人的知识跨度很大,做的事情很多,你觉得他活了好像不止一辈子,他活了好几辈子,因为随便哪个领域做到他的成就,都要花一生的时间。但是他一个人做了好几个人的事情,关键在他每一个领域里都卓有成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的理解就是他学东西很快,他能在短时间内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昨天我们讲到了一万小时定律,时间是每个人最终极的局限,一辈子就那么多天,一生当中你能有多少个一万小时呢?
当然这个人也算长寿,活了80多岁。他的起步也很早,是童工出身,在他很小的时候在印刷厂当学徒工。但是他跟普通的印刷工不一样,当他看到报纸印出来的时候,他在想,是否有一天我不仅是在排字,而是在写字,让自己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
当他这样想的时候,马上就付诸实施。他是怎么做的?他没有去报个写作班,而是开始自己做自己的老师。他的自我教学方法很有意思,他从杂志、报纸上选文章,选那些觉得很好的文章认真读。他读的时候时不时抄下一段话,写在一张纸上;再往下读的时候,他又在另外一张纸上抄下一段话。读完以后,把文章放在一边,把这些纸打散,然后过几天以后,他让自己把这些话按顺序排列下来,这样他就能知道这篇文章的结构,然后Rewrite(重写)这篇文章,或者叫用笔来复述这篇文章。
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发现虽然他自己好像读懂了这篇文章,而且觉得很欣赏,但是落到纸上的时候,能写下来的很少,一篇很长的文章他只能写下一小段,这时候他会有一种挫败感。
但不止步于这种挫败感,他接下来又重新读那篇文章,读完以后,他再一次地重写,然后把自己重写的文字跟原文对照,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更没有真正领略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一篇文章他要反复重写四五次以后,才逐渐接近原文。
他就是用这样一种方法,让自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印刷厂的学徒工,变成了一个专栏作家。”
最后,我们自己一定要明白,真正的“自学”不是“知识囤积”。
很多人平时的学习是带着一种旅游心态在学的,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拿着手机躺在床上,浏览朋友圈的时候,会时不时发现新鲜的东西,这个不错、那个也不错怎么办?这时我们会有一种将它纳入你的记忆中的欲望,于是我们选择复制、收藏或转发,这个时候我们获得了某种快感。
为什么会有快感?是因为我们有知识焦虑,我们有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的匮乏感,我们也有一种隐隐的恐惧,这样一种复制、收藏或转发行为只是缓解了我们的焦虑而已。
这些动作虽然是自发的,但严格意义上讲他不是自主选择,只是我们感受到快感后的条件反射。
同时,严格地说这也不叫学习,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不会将我们学到的这些用到做事或解决问题中去,也就是没有完成“习”这一步。
其实,我们只是觉得新鲜而已,我们把这种东张西望,以及在东张西望当中获得的某种新鲜感当成是学习,我们以为你收藏下来了,但复制、收藏或转发的过程就是遗忘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