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委婉深情地讲述了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亲人变老,我们成长,岁月无常。
时间的一维特征和不可逆转,决定了我们只要不善加利用,就会被无序计划、社交软件、任务切换等各种因素拉入时间的黑洞。
大多引发时间黑洞的事件,都带有上瘾的特性,会形成某种习惯的力量,越来越让人难以自拔。
1 认识你的时间黑洞
通常,我们拥有两类时间:他人占用的时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
他人占用的时间多需要两人以上协作参与完成,涉及日常工作、社交关系和共同目标维护,需要将具体事件列入日程表,合理进行规划,尽量避免突发事件。这部分时间主要是我们用来实现人际社交、交易实现等功能的时间。比如,我们上班就是以老板占用我们的时间换取工资收入。
自由支配的时间,主要依靠自我规划和调整,个人本身占有很大主动权,需要靠目标、自律、意志等内在力量引导,是我们学习成长、精力管理的时间。很多真正的成功人士都会主动为自己创造和善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从我们从事的活动上划分,主要有三类活动占用了时间:
生产类活动,能够直接或间接创造收入的活动,如工作、学习、商务、社交等。对其评判标准是创造价值的大小。善用时间者会集中把时间消耗在价值相对大的事情上。
维持类的活动,主要是为保持身体机能和维护个人财物的活动,如吃饭、日常家务、购物、交通等等。这些活动既不创造价值,又很难带来愉悦感。高效能人士多要把这类活动时间降到最低,提高完成活动的效率。
休闲类活动,主要是放松娱乐类的活动,如看电影、运动、旅游、刷手机等。对于这些活动,高效能人士多选择主动休闲,不要选择被动休闲。简单说主动休闲就是指运动、旅游需要支付脑力、体验而获得愉悦的事情,被动休闲就是指看电视、刷手机等单纯付出时间、精力的事情。
所谓时间黑洞,就是我们把过多的时间投入了无效的他人占用时间,在自由支配时间参与了太多的休闲类活动,并且全身心投入、深陷其中,浪费了宝贵时间,事后常常感到后悔和空虚。
比如参加了一场没有结论的会议,吃了一场豪无意义的聚餐,刷了一晚上的微信鸡汤,陪着电视里的女猪痛哭流涕,追看网络小说废寝忘食……
正如《小强升职记》的作者邹强对时间黑洞的认识:时间黑洞主要看你怎么评价你全心投入的事情。
2 越忙碌越茫然的解决办法
我们生活中的时间黑洞有很多,众所周知的如手机、电视、网络等,但还有一些越努力却越容易形成黑洞的情况。
• 计划不当。
面对繁多的工作任务,有一类忙人,东一榔头、西一杠子,工作没有章法、生活没有规律,把忙得脚不沾地当成功劳,把低效无效劳动当作苦劳,越忙碌越没有产出、质量越差。
这种忙碌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统筹计划和规划重点。
深层次而言,就是没有平衡好自己的人生角色和目标选择。史蒂芬•柯维在《高效人士的第八个习惯》中提出了“完人思维”的概念,倡导就是身体、头脑、心灵和灵魂的平衡。戴维•艾伦在《搞定》系列中,也强调人生应平衡好自己的多方面角色,尤其要从目标和愿景的5万米高空审视计划和行动。
做好计划,首先需要明确我们的人生目标和愿景,从目标、愿景进行逐步细化分解。
如何在开始新的一天时,还不明确今天要重点完成哪些事,就会不小心把时间花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
没有计划或计划性不强,就会造成任务排期的重叠和时间冲突。很多人抱怨工作量太大,其实很可能是把deadline都放在同一天。
即使有时规划了每天完成重点,引起分心和无效的时间太多,一会儿叮咚来了个微信,就赶紧去刷刷朋友圈,发表点感慨;突然想起有个电话还没打,抓紧时间放下手中原计划的重点工作,聊上30分钟。
所以,在这样无序的忙碌中,事情永远做不完,不得不通过加班熬夜来完成。
此时,你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是否真正的做好计划了。
首先,应提前规划第二天甚至下一周的计划和重点,进行提前排程;其次,要把每个重点事项做好排期,确定完成时间,避免很多事情都集中在同一段时间。在执行的过程中,还要增强目标感,尽量不被分心,适时把自己拉回重点事项,坚持做到日清日毕,不要总是有“上班干不完还可以加班”的心理缓冲。
• 社交软件
微信、QQ、陌陌等社交媒体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拓展了圈层和人脉。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网络适合人们保持联络,但不适合发展亲密关系;适合获取信息,但不适合深思;社交软件增加了人独处的时间,让人际交往变得浅薄。
同时,我们还要反思,社交的基础是什么?社交的基础首先自身要拥有相应的实力。
在当前很多人还没有能力生产足够好的产品时,应减少对社交媒体的片面依赖,专心致志挖掘和提高自身的实力。
如果社交媒体能够给你人生带来增值,有助于你实现职业成功和生活幸福,那就那你投入的时间就是值得的。
反之,你就需要认真思考一下,采用什么办法从沉迷状态中清醒过来。
首先,你需要从工作和生活的更高层次,评判下现有的社交工具是否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还是没有影响。判定了有积极影响,你才应该继续使用,否则就断舍离吧。
其次,下定决心,自我网络孤立试一下,在30天里停止使用、不上社交媒体,看看有没有人关心你为什么不上。一方面可以帮你了解下自己的真实地位,另外也可以评估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种媒体。
三是,寻找更高质量、主动型的替代活动,避免分心、保持脑力。可以通过阅读、锻炼或朋友见面方式解决。给朋友打一个电话要比断断续续刷微信的感觉要真实和亲切的多。
四是,如果真的有必要通过手机等方式,那就采取集中时间处理或设置个闹铃提醒,将自己从手机中拉到现实中,避免时间不知不觉的消失。
• 转换损耗
心理学家发现,当从任务A转换到任务B后,执行任务B的绩效要明显比非任务转换条件下执行B的绩效差。主要是认为认知惯性改变和任务思维重构都需要时间。而这个切换时间就成为时间黑洞。
比如,当我们沉浸在“心流”状态中,写一份文案,正是文思泉涌、灵感触发,不仅欣喜万分、忘我投入其中。可这时突然老板说5分钟开会,你不得不中断工作。
在会前,你会想为什么开会?什么内容?要解决那些问题?我需要做什么准备;
在会后,老板布置完工作,你还得想一下具体怎么办?简要制定个计划?去协调哪些人?
等这些工作完成,你再次准备投入码字,还得重新梳理一遍,延续自己的思路。
这会前、会后和重新理顺的过程就是任务切换的成本,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时间黑洞。
面对任务切换产生的时间黑洞,我们需要借助“多线程”工作方法。
一是将任务分层处理。明确工作任务的核心层和操作层。比如写一篇文章,明确主题、搭建框架就是核心层,而具体写作过程就是操作层。核心层需要一次性搞定,要有连贯性、尽量不要中断,也就是用20%的时间完成80%的工作。文章框架是最耗费精力的事情,需要非常专注,这部分完成了任务就完成了大部分。因为框架确定的情况下,剩下都是支持性和补充性的工作,可以随时停下和开始操作层的工作。
二是集中处理同性质事物。IOS时间管理软件Ominifocus有一个“context”,就是将各种事务按照不同情境进行分类,而在处理事务时就可以按照分类和性质进行集中处理。
比如要给客户打个电话,介绍下公司最新产品的情况。就可以联系完A客户再联系B客户,争取用电话一次性打完,介绍内容基本一致,思维连贯性也很强,能够有效减少处理不同质工作的损耗。
比如处理邮件也是如此,对很多人而言,邮件太多可能根本处理不完,时常被窗口不停的提示干扰,不得不中断手头工作。解决办法可以关掉实时提醒,采取每天定时两次或三次查阅邮件的方法,并可以在回复邮件签名处写明自己查阅邮件的时间,并提醒对方如果有急事可以打电话。这样就能有效减少被邮件中断的任务切换成本。
在时间流逝的茫然中,有很多是我们刻意为之的,还有我们不断努力却难以避免的。
面对时间黑洞,我们首先承认、接受,再去改变。
此时我们不仅要有勇气和决心,更需要完善计划、自律执行和认真评估,以日日精进的微习惯改善行动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