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马拉松】黑猫:关于练习写作的思考(1)

现在是2016年10月6日早上11点,开始写作马拉松吧。

关于写作其实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练习我也思考了很多。平时自己总是不停地在思考,在分析。今年开始,我的写作才真正走上轨道。想起来还真是不容易啊。目前终于签约在创世文学作为一名网络小说作者。我的目标是如果可以靠这个吃饭就最好了。毕竟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希望靠自己的梦想吃饭,把梦想变成职业可以说是人间除了爱情以外最幸福的事,起码我是这样想的。

要写差不多五万字其实我心理面也没有底。参加这个活动多亏剑飞的推荐,本来我也打算在这个国庆假期进行的,现在离放假结束还有一天的时间,其实开始的有点晚,不过最重要的是终于开始了。其实如果能一天输出五万字的话,那我的网络小说的人气那就厉害了。但是,写作马拉松的输出和网络小说的输出是不一样的。马拉松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对于文体和内容的精度并没有要求,主要是去写,把脑子里的想法全都倾倒于纸上,一方面训练自己把思维形成文字,另一方面竭尽全力逼迫自己的极限。而网络小说的写作,则要考虑很多,剧情人物,爽点设置。这个和写作马拉松的“类意识流”写法不一样,需要设计也不一样。

上两个月看了一本书,讲的是培养习惯,其中介绍了一种30天养成习惯的方法,是一个日本人写的,我发现日本人写的书都很接地气,直接给干货。这本书里面把习惯的养成分为婴儿期,变化期和倦怠期。每个时期针对要培养的计划也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条贯彻整个习惯培养阶段。那就是无论量的多少,每天都起码让自己花5分钟在这个习惯上。也就是说,如果要培养自己坚持健身,那么一天下来,无论自己多累,多么不想健身,起码要让自己健身5分钟。当然,这过程中,并不是 随便5分钟都可以,最好是有针对性,把要培养的练习项目划分成"bite size"(一口消化)的小任务进行习惯培养。如果哪天实在太忙导致没有时间,那么就花5分钟去做这个小任务。这本书里提到的另一个培养习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预先考虑障碍因素。这个和很多鸡汤书籍里面的说法有冲突,鸡汤书籍里面会告诉你要无惧困难,不要预先设想可能的障碍,这样会打消自己的积极性。而《培养习惯》这本书里说,一定要预先考虑哪些事情会阻碍你进行每天的习惯培养。比如说我想培养的习惯是写作,我每天无论怎样都去写作,那么会出现哪些障碍呢?可能是那一天要工作,工作可能加班,加班可能会很累,那就没时间去写东西了。好,我先考虑到这个非常有可能出现的障碍,那么根据《培养习惯》这本书的说法,我就要考虑一个对策,就是万一出现了加班无法写作的情况,我要怎么做。前提是当天一定要写点东西。好,那我可能会为自己设计这样的方法。如果那天加班的话,回家就只写五分钟工作总结,把工作总结写下来,无论是心情还是什么,都可以写,关键是要写。又或者我会说,如果当天的工作自己能预料到加班,那么可能中午就不午休,利用中午的一个小时来写作。这也是一种方法。反正一定要预先考虑到各种可能阻碍你进行习惯的情况,然后给自己设计一个对应的方法。

培养习惯的婴儿期是开始1到7天,这一周的时间,我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每天做,每天做一个简单的记录,最好每天能持续15分钟以上,坚持7天。这就是培养习惯的婴儿期。我运用了这本书的方法,培养写作习惯,我的目标是每天写作2000字。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进行了20天,其实连变化期都已经快过了。我把每天写了小说的第几章,和那一章写了多少字都记录在“种子习惯”app上,这样可以分享给网上同样想培养写作习惯的许多小伙伴。其实,每天2000这个量对于一个网络小说作家来说真的是很入门的级别了。日更一万字已经是想成为神必须要做到的技能。曾经有个大神,日更了10万字,当然我不知道他是真的当天写了10万,还是把屯稿发了出来。当然,能有10万屯稿也是很不容易的。我现在的屯稿也只最多也就1万,经常是六千,八千的样子。如果哪一天倦怠了的话,基本上就够更个两三天而已。说到这里,我不禁担心自己今天能够写多少。本来我想过要不要直接把在写作马拉松里写屯稿,可是细想了一下,平时日更两千基本要花费1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以这个速度上5万字的话要不吃不喝写25个小时。这样估计会累死,而且出来的效果可能也不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今天搞定了马拉松以后,还得回去码个几千字才可以。当然,如果进行得顺利的话,可能我能够在马拉松的时候对接下来的剧情发展进行一个思考。这个再看吧,反正现在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到了习惯培养变化期的21天,我们要尽可能的定下每天进行习惯项目的时间和完成量,最好以一周为单位分配每天要完成的量。比如我给自己设定的就是每周小说2万字的量,那么其实在周末两天我就能写一万字,然后工作日的时候只要保证每天2000字,这个完成量是可以的。在这个21天里面,之前说的那个考虑到障碍情况的对应策略就派上用场。我们以一周的时间安排自己的工作量的时候,如果某一天出现了障碍,那么怎么样把应当完成的量分配到剩下的每一天当中,就是一个要思考和调整的事情。另一方面来说,变化期的21天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抗干扰,每周都回过头来看看。比如我尝试把每天写2000字的任务定在中午午休时间,我经常都不睡觉。但是,中午午休前后要开始的时间其实不固定,有时候自己会想要和同事吃饭聊天,这样的话就没有时间写作了。当然,如果能够顺利在午休的时候进行,由于午休时间办公室里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干扰,其实是蛮理想的环境。后来,经过思考,我果然还按照自己的性格和作息习惯,把工作日的写作习惯定在每天晚上10点之后的一到两个小时。可能有人会说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决定,会影响睡眠质量什么的。但是,根据我的习惯,到目前为止的结果显示,我的确适合在这个时间写作。所以,我还是习惯在这个时间点来完成每天该做的量,种子习惯上的数据也显示,这个安排的确帮助我持续下来了。但是,现在想回来,这个时间段有个不好的干扰,那就是家里人,家里人希望我的注意,所以会打断我的写作,这就要求我被干扰以后回来要接上自己的文思。进行这个锻炼一段时间,现在是不怕打断了。但是好像养成了注意力比较难长时间集中的习惯,不过要改变这个状态也并不难,就是和家人沟通,在门口挂上,写作中请勿打扰的牌子之类的,经过一段时间也也许家里人也会习惯我的习惯吧。

过了变化期以后的一周称为倦怠期,进入这个时期,其实我们对于坚持这个习惯已经能够较好的完成了。但是问题是,我们的人性弱点会开始让我们对于每天进行的这个习惯产生倦怠。而这种倦怠对于平时的习惯培养可能影响不太明显。但是一旦碰到障碍,或者所培养项目上遇到瓶颈的话,这种倦怠可能会导致我们放弃继续这个习惯,觉得无意义,无聊,不做也可以。而针对这个倦怠期的方法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培养奖惩开关,另一个是培养新习惯。培养奖惩开关这件事情在很多书上都见过,但是在《培养习惯》一书中,作者的观点是这个开关最好是进入倦怠期以后,或者是变化期的后期加入会比较好。具体的原因我忘记了,但我觉得这的确是有针对性的方法,因为我们想培养一个习惯,在一开始,做这件事情本身就会给我们快乐和趣味,但是,快乐和趣味不会一直在持续(有的人可能可以做到,反正我不行)所以在培养习惯的一开始可以不需要额外的奖惩机制。但是到了后期,这种热情和趣味慢慢消减,额外的奖惩对于我们来说就非常有必要了。倦怠期也是我们使得这个习惯的培养对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造成有益的影响的重要阶段。所以我们可以开始跟我们的朋友,家人讲自己正在培养习惯这件事情。这个把自己要培养的习惯说出来的方法,在很多别的书也见过,但是这本书同样觉得应该是在倦怠期开始的时候,用这个方法最有效果。还有就是,培养习惯这个事情的目的是将一件事情坚持下去,让自己的身体机制上形成惯性,然后我们在这个惯性的作用下推动自己不停地去做。但是,这里所说的培养习惯并没有对所培养的内容进行要求,也没有对你这件事情做的好不好形成标准。对于《培养习惯》这本书来说,这个的确不是在他的论题范围之内。毕竟这个世界上值得培养习惯的东西太多了,要在这里里面找一个统一的“内容衡量标准”非常困难。基于这个,我觉得,当培养习惯进入倦怠期以后,刻意训练的进入才是最有效的。也就是,我把练习和习惯这两个东西分开了,然后在分开以后,我又寻找了一个他们的结合点。那就是进入习惯培养倦怠期的时候。

对付倦怠期的另一个方法是培养新习惯,这个时候新习惯和旧习惯产生了联动的作用,这种联动的作用能够刺激我们继续把之前的习惯做好的同时把已经获得的“习惯惯性”覆盖到新习惯当中。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推荐我每个时间段着重培养一个习惯。到了倦怠期,对于我们已经掌握的习惯所消耗的精力会减少,这个时候,我们把多出来的精力导引到另一个习惯上,开始另一个习惯周期,这样反而能够使得自己一直保持在“培养习惯”的状态中。我非常赞同这种方法,我打算在坚持了每天写作2000字这个习惯两个月之后,培养新的习惯,可能是画画,可能是摄影。这个后面会再说。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一些玄乎的东西。所以对于:要养成“养成习惯”的习惯,以及要刻意练习“刻意练习”这种事情非常热衷。这上面关于培养习惯的思考,大概就是我想“培养‘培养习惯’的习惯”的一种思考吧。接下来我的思维把我带到如何把自己“成为行家”这件事情进行思考。

其实,我不久前就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有一个理论。不过这个也不是我的理论,我只是对于某个传统文化里面的东西进行了新的诠释,不过我觉得这个诠释很好。在《学习的艺术》这本书里,作者是一位国际象棋大师,而且还是一位太极推手大师,是的两个大师。他对于自己的两个职业生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把自己的成功总结成一句话:我想我不是擅长国际象棋,也不是擅长太极竞技,而是擅长学习。这不得不让我又玄乎起来:应该学习“学习”这件事情。

养成“养成习惯”的习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学习“学习”这种自反性的句子,给人一种自成一体,生生不息,最后练成神功,成为神的感觉。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在某一个方面成为神。所以我想说说成为神这件事情,也接着我刚刚的话题,如何学习的问题。

我还是直接把答案说出来吧。成神之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就是《大学》里面的几个阶段,成神之路,就在这里。

先来讲格物。像我之前所说的那样,我对这几个阶段进行了自己的诠释,我只是借了《大学》的名头作为一个命名。格物,格,就是格子,物就是事物,想要成就的那个事物。格物,就是把自己想学习培养的那个事情放在一个个的格子里。这个其实就是“刻意练习”理论里面的“细分”。当我们开始学习一样全新的事情的时候,无论是培养技能,还是学习知识。我们首先对我们这个“事物”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把这项技能的各个方面所需要的能力进行分门别类。变成一个个可以针对性做拆分练习的“格子”。而要做这件事情,其实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可以找一些入门的书籍。每个专业的书籍都会对于这个科目进行细分,而这种细分,可以从这类书的目录里面一目了然。我们应该快速翻阅这些篇章里面的内容,对于这个科目进行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形成了对于这个科目里面的“格子”一个印象,当我们决定开始刻意练习的时候,再把每个大格子里面的东西进行再次细分,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进行下去。当然,这不是无限进行的过程。要进行到什么程度呢?个人认为,只要拆分到,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就可以了。

借着这个机会,我对写作进行格物。首先任何想“成为作家”的人首先要考虑的两个格子就是:虚构与非虚构。简单来说,就是“故事性写作”还是“观点性写作”的问题。这是西方书圈里最普遍被接受的分类。如果在一场“作家联谊”的晚会上碰到一个“作家”,作家之间问的一个行话就是:“你是虚构类的还是非虚构类的?”这两个格子里面对于写作技能的掌握有非常不同的要求。除了普通的语法,条理,词汇之外的“语言”要求,这两个领域所要求培养的细分技能可以说大相径庭。所以,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自己到底想成为哪一类的作家。而我个人的定位,就是小说家,写故事,虚构文学。当然,我不是不写“非虚构”,我正在进行的这一场【写作马拉松】可以说就是一场“非虚构”的写作练习。如果要把这场写作马拉松变成针对于“虚构”类的练习,那可能就是不停地抛出故事点子,然后尽可能地去完善吧。如果我一会把这些写完了还没到字数,可能真的要进行一下这样的练习。不过目前为止,这篇文是一个“非虚构”的。

那么对于“虚构类”写作这个大格子继续下分,以我现在已经掌握的故事创作知识来说大概可以细分为:点子风暴与成型,故事梗概写作,人物塑造,主题论证,世界设定,剧情网络,场景设置。然后继续细分下去:

点子的部分可以分为:人物点子,情节点子,设定点子,主题点子这几个方面,与其他部分一一对应。对于点子的部分,要训练的两个方面就是如何产生点子,和如何把一个点子发展成故事梗概两中技能。关于如何产生点子,我们可以细分为,一句话点子叙述,点子关键词提取,关键词发散,假如问题发散。而形成点子的过程,就是创意的过程。那么关于创意,我还要进行格物。所谓创意,按照乔布斯的说法,就是“链接”。我们把不常见的事物链接起来就是创意。那么我可能还要考虑如何寻找这写链接。比如我可以考虑如何把“苹果”和“草原”这两个关键词拿来做链接,然后生成一个关于“设定”的点子:“如果草原上不是草,而是苹果会怎样”。这些都是值得练习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成型,有了一个单独的点子如何发展成一个故事的梗概,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判断作家关于故事的眼光的问题。那么要把已经形成的点子发展出来,我们又细分出几个格子:因果链条的推到,可能出现的矛盾的发散,人物、情节、设定、主题之间如何相互推进。比如我有一个关于“设定”的点子,我要填充其他部分,要考虑的东西就是:这个设定下,怎样的一个人物会有意思呢?比如上面那个点子,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苹果的果农,一直为果园的产量烦恼,然后有一天,他发现了这片“苹果草原”。然后我们也可以问,如何根据一个设定,去设计一个情节,比如想到草原,我会想到野火烧不尽,那么如果发生一场烧“苹果”的火灾会怎样呢。还有就是如何根据设定去表达一个主题,比如一大片的“苹果草原”会不会激发关于环境问题和果农人性中的贪婪的问题之类的主题。这么思考下来,一个故事的“骨架”基本上就完备了。接着,我们就可以对于这个故事进行因果链条的考虑,比如什么造成了大火,可能是这片草原被另一个苹果商发现了,为了不让苹果价格变低,他决定烧掉它。好了,烧掉以后怎样呢,是不是果农就没有了收入来源,还是说他还剩下最后一点苹果什么的,然后貌似我们可以设计草原被烧掉以后的事情,这个时候,如果加入“春风吹又生”的概念,可以作为一个结局,那就是果农经过这一次的起伏,终于明白了贪婪的问题,到了第二年“苹果草原”又长出来的时候,果农已经离去这样的结局。那么故事第二幕可能就会围绕,果农发现苹果草原之后所作的一系列关于“贪婪”的偏执行为。进行了因果链的发散以后,下一个能力就是提取主要矛盾,三个层次的矛盾,个人层面,果农的内心变化,然后可能上升到他和家人关系的矛盾,于是第二幕可能会出现他和家人争吵,甚至隐瞒自己发现果园的事情。然后,果农因为这篇草原的发现肯定会引起那个商家注意,这里应该加一个事件吧。然后故事最大的矛盾就是果农和这个商家之间的矛盾。于是这个点子就成型了。不过个人认为这个故事并不有趣,不有趣的原因可能是有点老套,以及当中没有亮点,只是中规中矩地形成一个故事,但是并不有趣。所以并不打算再深入发展。

经过这样的发散与成型,会在很多方面得到练习。于是关于点子风暴和成型的练习基本就能设计出来。接下来我们讲致知。

成神之路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致知了。对于“致知”这个词语,我的诠释是:致,就是达到的意思,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的程度。那么这个程度,就是“知”的程度。那么知,是什么意思呢?我的解释是,发现自己的问题,就叫知。在上一个阶段“格物”之后,我们就可以去进行一些关于这个自己要锻炼的事情的尝试。这个时候,输出就很重要了。比如说我要练习找创意点子,我要求自己花一个小时坐在那里,写尽可能多的点子。那么在完成这个练习之后,我就要“致知”了。光是完成和输出并不会让自己提高,这个观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不停地去输出,但是坚持输出很久,水平都没有提高。这里关系到“刻意练习”的第二个条件,就是只在“学习区”练习。我们不能重复做自己会做的东西,这样并不能有效提高。所谓提高,就是做自己之前做不到的事情。由于格物,我们对于“科目”有了总体的了解,但是这个了解并不是深入的,在完成这个了解之后,我们进行“致知”就是要学会一个“评价标准”。这里面“致”这个字也有精工,高标准的意思(参考“别致”一词)。所以“致知”说白了,就是:达到能够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并发现自己不足之处。

回到写作这件事情,特别是网络小说写作,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日更新量。通常,更新慢的小说看的人少,而更新快的小说看的人多。(在同样精彩的程度下)这个就和此次写作马拉松类似,平常日更的要求是2000,这是根据合同字数月更新量的最低要求。获得推荐的一个普遍的标准是日更新量4000左右,这个是入门标准。之前说了,成神的另一个标准就是日更1万。当然,这只是字数的标准。这个标准可测,直观,比较拿来衡量。那么一本书内容的精彩程度,可以用收藏数,月票打赏等数据去表示。然而,这些数据和“日更新量”不一样,日更新量这个数据可以“致知”。但是,打赏和收藏不能达到“致知”,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数据不能告诉我,我的不足在哪。我只能看到最终效果。但不能发现造成这个效果的不足之处,也不能发现自己哪里做的对。当然,我可以自己去感觉,但是这个感觉没有办法有个客观的衡量标准。所以,我要去找一个别的标准。除了数据化以外,寻找标准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找老师,找专家,找一个可以给你提供客观意见的人。而要从这个“第三者”的眼中发挥他“旁观者清”的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问的针对性。而关于针对性的问题,在“格物”的时候,我们应该就能够做到。比如,我之前发散的点子,我可以就点子本身是否有趣进行提问,然后在专家可以跟我说出他对于有趣的评价标准。然后我就知道自己哪个方面不足。当然,这个“第三者”的人选很重要。对于第三者的水平问题,这需要一定的考察和调研。比如,剑飞推荐我参加这次写作马拉松,的确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日更量”的问题上,除了内容以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打字速度。年初的时候,我开始使用双拼自然码的输入法,感觉上真的提高了自己的输入速度。然而,在今天,到目前为止的写作中,我发现了自己打字上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错”。可能我需要进一步的调研,比如安装一个按键记录器,这样我可以看看自己在这个时间段里按了多少次退格键。这个数据应该能告诉我自己出现错误的频率有多高。然后,从现在开始,我更加着重自己拼写时候的正确率,同时又要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不流失速度。于是,这次马拉松就成了一次打字练习。就目前的速度来说,我好像要八个小时才能完成全程。我现在还没有信心能不能完成,不过半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写完这个以后,我还得去写小说啊。

致知大概就讲到这里,当然还可以更深入,但是我打算后面再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而现在,我的脑子里面都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所以,得继续往下写。

当我们从“致知”这一步发现自身的问题以后,很多人就觉得,那当然下一步就是要改。然而,对我来说,这中间有个很大的步骤不可忽略,就是诚意和正心。

诚意,是什么意思呢?诚,就是不说谎,诚实的意思。而意,就是意识的意思,还有意向的意思。诚意,就是诚实地意识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不说谎,不自欺欺人,这有点鸡汤的味道。但是,这一步必不可少。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曾经就有因为自己玩游戏的成绩不理想,而觉得,自己不适合玩游戏,也不应该玩游戏。这导致自己现在玩游戏的水平总是很烂,不过,这也有好处,自我安慰的程度来讲,起码自己不会沉迷游戏,不然不会有这么多多时间进行自己真正想做的爱好。诚意,也是对于老师的诚意,要对老师,和你想请教的第三者感受到,你的态度和想要提高的心,这样对方才会愿意给你最真诚的反馈。在过去的一些时候,我把自己的作品拿给一些朋友看。后来发现,他们把我的作品看成是一种装逼的表现,这和给我个人的诚意问题也有关系。也许,在我自己把东西拿给别人看的时候,心理就不是带着诚意的请教指点,而是带着炫耀的心态去给别人看的,所以得到的反馈大部分就是“好牛逼啊!好厉害啊!”这样的没有让我方能够发现问题的反馈。这其实也是由于诚意问题上没有搞清楚,所以让自己的水平止步不前的原因之一。

诚意之后,就是正心。什么是正,正就端正,这里不采取正确的意思。因为在锻炼的道路上,大部分遇到的应该是错误,这样才有改正的可能。包括“心态”上的“正确”也是需要提防的。所以正心就是端正态度。什么是端正态度呢?这里面又有一个关于“正”的问题,正并不是“正确”而不是中立,心态上的中立是什么意思呢?还是我刚刚的例子,发现自己的错误的时候,是个人都会觉得有点沮丧,有点不开心。但是,要端正心态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点是:不把结果等同于个人。也就是说,不要因为自己现在犯错误了,就觉得自己就这个水平,以后永远都是这个样子。其实,我们总是有种趋势,就是把自己在某件事上目前的水平当作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水平,更甚者,会把目前的水平当作以后的水平的预示。然而,这并不是真的,端正态度的意思,就是把结果反馈回来的东西,摆正来看。首先,不把结果等同与自己,这样,就不会让结果对自己的心造成过多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修炼自己把“成败”的东西看淡。正心的最重要的教义,就是:我知道自己不足在哪里,所以我又有一个提高的机会。每一个不足之处就是自己能提高的部分,这就是正心。

只有在心态上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并且不把这个问题当作是永远存在的问题,积极去改正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去进行下一个动作:修身。

修身是什么意思呢?修,有修改的意思,也有修建的意思。修改,顾名思义,就是把发现的错误去改正。怎么改正呢,这就是修的第二个意思,修建。很多人觉得,改正错误的方法就是去避免作出“不正确”的行为。比如写作中,发现自己形容词用的太多,就选择尽量不用形容词。发现自己人对白渲染不够,就尽量地多写对白。这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真正的有效的去修改错误的方式,不是避免,而是去修建正确的行为。比如,避免形容词过度的问题,可以考虑替换形容词来描写的方式,比如,学习怎么使用比喻句。或者学习多感官场景渲染,以及学习白描手法。人物对白不够,与其更多地去写对白,可能我们要学习如何用对白表现潜台词,如何写出,旁敲侧击的对白,甚至学会减少对白的信息量,学会留白的手法,让读者自行脑补信息。这就是修身中,的修的两层意义。那么身呢?身是什么意思?当然,最简单的就是“身体”的意思,从某种程度来说的确如此。专家发现,职业音乐家的大脑构成和普通人真的有区别,运动员更加不用说,而作家,其实作家的脑子,特别是大文豪的脑子,由于常年的锻炼其实也是和我们长的不一样的。我想说的,就是,经过刻意练习,的确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这只是最简单的一层意思。“身”的另一重含义是“本体”,用在写作上,写作的本体就是“作品”。简单来说,修身,就是修改作品。在写作圈子里有一句话说:“任何文章的初稿都是垃圾。”也就是说,当我们写出一片作品的时候,我们不单止要格物致知地去发现当中存在问题,然后我们去另起一篇文章去修炼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不,我们应该先去修改我们已经写好的这篇,又问提到的作品。很多人觉得,与其不停地去改一篇已经写好的东西,不如另起一篇。这种想法也是有问题的,我自己以前,甚至有时候现在也有这个问题。就写作而言,我现在的解决办法是,如果我不想改一篇已经写好的东西,那么我就另起一篇,但是,写同样的东西,而且要求自己段落结构什么的基本一致。通过这样的方法,讨巧地享受一气呵成的感觉,也作出修改。当然,这也是下策,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之前的一篇东西改成更好的东西。其实,就提高能力而言,这种在原作上反复修改的动作更符合刻意练习的方法论。因为你是非常具体地针对一片文章进行修改,当中暴露的问题更加直接和切中要害。我先在准备学习摄影,其实“修改本体”的思想,在摄影上也能使用,这就是PS后期。这可能对于摄影来说有点迂回,因为该前期搞定的东西,不要留在后期。但是摄影本身有个限制,就是“事后”的问题。通过把一张不好的照片P成好的,我们可以看到在拍摄原作的时候,构图,光线,着色,光圈等问题带来的后期的头痛,这样,我们可能会对于下次拍摄有更深入地了解。不过,就摄影来说,修改本体的真实意义,是在拍摄现场,对于自己想要的效果,进行反复调试,直到想拍出来的东西真的拍了出来为止。说的有点远了,回到修身的意义。修改本体,修正自己不足之处,以及修建良好的习惯。

关于修建良好习惯这一点上,还要多说几句。当我们想到“修”这个字的时候,可能会想到雕塑家一刀刀地雕塑着作品,也可能会想到工人们一锤子一锤子地敲打这什么东西。其实我想说的,就是这个反复动作的过程。这里契合一下“刻意练习”里的大量反复。之前流行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成功的方法其实就是坚持做反复做同一件事。对于这个观点,我提出一个重要的思考。就是对于“重复做一件事”这个点。打个比方,我们可以不停地在这篇文章里面重复打一个字,无论你怎么打,永远都不可能形成一幅作品。当然,这么思考可能会遭人说“走极端”的嫌疑。不过我用这个夸张的例子想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所谓的重复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是重复,并不重复。应该说不断地“微调”才是重复的意义。比如练习投篮这件事情。不停地重复不标准的动作不但对于投篮没有好处,反而会阻碍自己。而如果我们把重复这个词换成“微调”,也就是,不停地微调自己的投篮姿势,那就对了。其实重复,只是形式上的重复。当我们真正在重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我们恰恰不是重复,而是尽可能地“不重复”。上一个动作得到一个效果,这个效果与理想有差距,那么我们重新做一遍,但是我不是重复之前的动作,而是调整之前的动作,使得自己想要的效果出现。准确来说,我们在做的事情叫做分离变量。当我们重复一个动作的时候,我们把这个动作分解成多个动作的复合体。在进行下一个动作的时候,这些分解的各个部分中,大部分的分解动作都和之前一样,但是我们刻意地在其中一个细分动作的执行中,和前一次不一样。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效果如何。打个比方,我们在画画的时候,专业画家,和初学者的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初学者可能在画一个形状的时候,不停地在同一个线条上来回动笔。而作家一气呵成,一下子把整个形状勾勒出来,然后微调。这当中有什么不一样,专业的画家,已经“修身”多年,他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下笔之后的效果,而且对于效果总体把握出色,一个地方歪了,他知道怎么调整过来。而初学者,由于每下一笔,都会与自己的意象有差距,所以会不停地在一个位置上改。我也练过素描的排线,我发掘,如果我尝试模仿专业画家的做法,起码画一条线的时候一气呵成,而不是一寸寸地尽量把他画直,用这样的方式,我更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比如我画竖线的时候,中间的部分习惯地往左偏。于是我画下一条线的时候,我尝试画到中间的时候微调,偏右边。但是这个度没有把握好,于是可能反而往右边偏了,于是我再次进行的时候,可能就会在左偏和右偏的力度上把握……以此类推,一次次地,直到把竖线画出来。只有当一条竖线成功笔直地画出来之后,我才会去“重复”和刚刚一样的动作。也就是说,当我们练习的时候,只有当练习达到了预期效果的时候,我们才会去“重复”这个重复的意义,就是把这个“正确”的动作刻在自己的脑子里。而且,当我们尝试重复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重复并不容易,可能我成功画出一条竖线以后,后面几条又歪了。这么说来,我又要开始微调。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重复并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只有当我们能够多次重复地再现理想效果的时候,我们的这一个细分练习才算成功。而当我们成功地“重复”出这个练习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把这个练习过掉,去进行下一个我们无法完美再现的练习。从这个层面,修身是一个并不有趣的过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五个步骤形成一个“练习循环”我们在练习某项技能的过程中,先是锁定要训练的单项课题(格物),然后在几次尝试之后发现自己这个课题上做的不好的几个方面(致知),然后我们从针对一个方面下手(再次格物),去发现造成我们这个方面不足的原因(再次致知),直到我们锁定了自己做的不好的具体是在哪个“意识”和哪个“动作”上。这时,我们要诚意地接受这个不足,不自欺欺人,然后,我们端正态度,告诉自己这是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就更上一层楼。然后我们就所发现的点进行反复练习,修建正确的习惯,在反复的过程中微调,当我们能够准确地重复呈现正确的效果的时候,这个单项的练习就结束了。我们接着着手下一个方面的练习,重新开始这个循环,发现和解决下一个问题。如此循环,我们才能在一项技能上不停地提高。

在一开始的也许一年,甚至几年里,我们会沉浸在不停地刻意练习。这过程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在格物的时候,我们应该对我们自己的能力等级有个客观的了解。我们不去好高骛远地进行超出我们自身范围的练习(这也是诚意正心的课题之一)。而是一步步循序渐进,按照一定地节奏进行下去。然而,这还只是开始。如果我们真的端正态度,兢兢业业地进行练习,我们的技能会稳步提高。然而,我们慢慢会意识到,一些不能靠练习去解决的问题。比如一个职业棋手会发现,自己无论怎么练习,都会在面对某一个对手的时候胜率不佳。又或者是,一个作家,怎么训练写出来的爱情故事都不精彩等。当然,这过程中,如何判断这个问题能否通过刻意练习来解决,考验一个人以及他的教练对这个科目格物致知的能力,以及这个人面对这个无法靠练习逾越的问题的心态是否端正。假设这些都没有问题的话,这时候,这个人就是碰到了所谓的“瓶颈”,而这些一个个的瓶颈就牵扯到下一个阶段:齐家 的问题。

其实我刚刚说的,“不能靠练习解决”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无法在已有的训练体系内得到解决。什么意思呢?还是回到虚构写作练习这个课题上来看。一个典型的瓶颈问题就是“写不出精彩爱情故事”。注意,这里有“精彩”二字。这个问题要有这两个字,才算是一个瓶颈问题。因为一个好的虚构作家,对于故事的总体把握是能够训练出来的。让他写一个爱情故事,他对于这个类型肯定有必然的了解,知道一个爱情故事必要的元素肯定有:爱情双方,关系阻碍,不在一起的痛苦,误会场景,两难抉择,等等这些要素。同时,一个经过训练的作家,一定知道任何类型的故事必须有三到四个反应链条(或者叫三幕结构),其中必须包括:一个激励事件,一个转折事件,一个高潮场景。在了解这些要素,以及怎样把这些要素都写出来。这些都是可以在“体系内”的练习所能掌握的技能。也就说,经过足够训练的作家,能够写出一个“完整”而且可读的爱情故事。然而,这并不代表这个故事一定是:出色的、精彩的。让这个故事精彩,需要除了“体系内”的练习以外的X因素。一个对于这个瓶颈的习惯解决方法就是:去谈一场恋爱。但是,恋爱这个事情因人而异,并不能形成一个怎样的“体系”。我们也无法控制恋爱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所以,“去谈一场恋爱”的练习不是一个“体系内”的练习。但他可以是一个成立的练习。而这个练习对于“写出精彩恋爱”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因作家而异。这和“掌握描写声音的词汇”这样的练习的效果不一样。所以,是一个“瓶颈突破”。

而我想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一个练习者能否在某个领域独当一面,就在于他怎样解决他在这个领域的生涯路上如何解决一个个的瓶颈问题。这就是齐家的概念。

当一个练习者,就作品本身的练习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他的修炼范围纠纷不再限于:练习者与作品,这两者之间了。当他达到一定程度,碰到“瓶颈”问题的时候,他必然要从超越“练习者与作品”外的第三者身上寻找答案。而这个向外找寻的概念就是“齐家”。

所谓齐家,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你的程度已经能赚钱养家了。比如音乐练习者,变成音乐家,就是他能通过表演音乐赚钱了。作家,就是靠写作能够吃饭了。专业玩家,就是能通过点子竞技得到收入了。这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衡量标准。但是,时至今日,这个标准并不难达成。就写作而言,市面上一大堆不能算得上合格的作品大行其道。所以是否能发行出书,甚至销量和作者的程度并没有完全的关系(当然还是有一定关系的)。那么“齐家”的意义,就得更严格,于是就这个“家”字上,我有更深入的定义。齐家,不但指“赚钱养家”,还有“自成一家 ”的意思。有位文豪说过,“任何写作的问题,都是风格的问题。”而在我看来,风格,和瓶颈问题有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要厘清一些概念。

比如,我们说武侠,金庸的风格和古龙的风格完全不一样。金庸是大开大合,古龙是小桥流水。你会看到金庸系里的主人公遇到各种各样的奇遇,而古龙的主人公则在山里埋头苦练得出一身武功。这些都是风格的表现。然而,当我们进一步去考虑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其实金庸的风格和他自己关于“剧情”的理解上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看出金庸的小说世界设定的功力。金庸原本是志在当一名时事评论员,当时在明报上想写些评论。但是后来发现当时事评论不能保证销量,于是 开始写起小说在明报上面连载。于是我们才看到了金庸的小说世界。而这个背景造成他的风格的很大影响在于,他的故事都是嵌套在大的时代环境下。比如天龙八部的宋朝,大理段氏,女真族等。比如鹿鼎记里的康熙,鳌拜,天地会等。这是金庸对于“小说设定”这个问题的自己的解决方式,利用历史背景,这也是只属于金庸的解决方式,因为金庸读书的量十分惊人。后来,许多喜欢写武侠小说的人去模仿金庸,但是都效果不好,原因就在于此,阅读量。包括古龙早期模仿的金庸,都很难神似。古龙的阅读量其实大部分人不知道,也是大得惊人,而他最烂熟于心的作品,非金庸的作品莫属。但是如果说金庸读中文书比较多,古龙所涉猎的外国文学,比如福楼拜、福克纳等也是惊人。后来古龙脱胎换骨自成一家,可以说同样也是找到自己的方法。其中有一段时间,古龙对于自己的心理描写十分不满,于是他大量阅读福克纳的描写方式,最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模仿福克纳的人很多,为什么偏偏古龙是古龙呢?其实细想一下,为什么古龙选择他,而不是比如普鲁斯特之类的人呢?他在这个选择上,我猜想,肯定是有自己风格的考虑,觉得模仿这个人更加能够解决自己所碰到的问题。

回到“齐家”的话题。总结之前我想说的:风格这个东西其实不能刻意模仿,或者追求。而是在你所在的领域里,一步步的刻意练习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些“体系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自己需要向外去寻找解决的方法。之前说到的模仿之于写作的效果。许多作家在开始写作的时候,都会刻意模仿某一位大神,然后慢慢写出自己的风格。我个人对于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思考。我觉得,模仿别的作家在两种情况下效果最好:第一是刚入门,没有任何经验,写第一部作品的时候。模仿佳作,能够给你一个关于写作的直观体验,让你了解虚构写作到底包含什么,也就是说,通过“模仿”来格物致知。只是,如果这么做,那么后期一定要补充足够的关于“故事写作 ”的“知识”。这里我指的“知识”不是学术意义上的那种“文学鉴赏”的知识。而是关于“三幕结构”,“冲突结构”,“反应链条”、“对白潜台词”等等实操性的知识,甚至是修辞手法的使用,段落结构这些“语文”课里面的提到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对于通过模仿积累下来的写作经验进行“格物”而“致知”。而且模仿下来,要通过和原著进行对比,才能发现自己不足之处,而能“致知”。入门模仿是第一种模仿的方式,而另一种有效的模仿方式,就是古龙例子里面提到的,为了突破瓶颈,寻找风格上的解决方法时候的模仿。这种模仿更多是一种练习,比如看川端康成学习写景,但不会模仿川端康成的故事写作方式,而是通过段落与段落的模仿写作,慢慢掌握写景的方法,然后把这种方法融入自己的作品里。这种模仿,通常针对性非常具体,不会整片整片的模仿,也不会针对作品进行模仿,而是针对其手法和内部结构进行一种学习消化。

这里面牵扯到阅读量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阅读对于写作帮助最大。两年前我开始写网络小说,当时,我出来的东西惨不忍睹,还没签约就放弃了。后来我觉得,肯定是自己太小看写作了,自己看的小说其实并不多。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今年要看五十本书的计划。然而,这个计划进行到21本的时候,我就放弃了。后来,我干脆不读小说,而是买剧作和故事写作理论的书来看。这比看小说的作用来的更好,我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写作无聊的主要原因不是自己的文笔或者故事阅读量的问题,而是对于故事编创这个问题的无知。后来,有针对性地读了一些好的网络小说的开头几章,终于对于如何写网络小说的方法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经过差不多一年的学习,我才开始写目前这一篇练习之作。目前进展还算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的新的东西,发现更多问题,之后要慢慢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现在看来,我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是没有做到格物。所以说,在阅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针对自己现有的问题进行阅读,当通过阅读对于自己的问题发生新的理解,并且新的训练方法想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回到写作练习上来。

每个作家碰到的瓶颈问题都是不一样的,在别的领域也是如此。自己的作品创作过程中,每个人碰到的问题不一样。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人解决的方式也不一样。而这种种的不一样最后就会形成个人独有的风格。这就是“齐家”的意义。

当练习者的风格自成一家的时候,接下来就到了下一个阶段:也就是“治国”的阶段。

“治国”两字,看上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政治影响力“。不排除,当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影响很大的时候,的确会获得一定的政治力量,比如爱因斯坦。但是,我想说的“治国”并不是指,治理国家的意思。这里的国,是“领域”的意思。比如“文学的国度”,“故事的国度”,意思就是想说领域。在每一个领域,都会有些对于这个领域的发展造成影响的人。比如在网文的圈子里的:唐家三少,辰东,天蚕土豆,梦入神机,南派三叔……等等,这些人都自成一家不用说。同时,他们对于网络文学的贡献,具有时代的意义。可以说,现在网络文学里的作品,都受到这些人的影响。这,就是我想说“治国”的境界。但是,一个人要如何达到这个程度呢?当然,他的作品已经自成一家,已经有鲜明的风格特点了。这是必要的条件,达不到这个条件,基本不可能造成影响。那么,在这之后。我认为,是超越“作品”本身的努力了。能够影响领域发展,必定是作出了这个领域里面,之前没有过的品,并且获得大部分读者的认同。这就是我说的超越了“作品”本身的东西。在这个层面上,天分,鬼才等因素才有发挥的作用。到了“治国”的层面,我们要的是对于领域的嗅觉和敏感。比如谍战题材在最近几年得到很大的发展,电视上许多剧作都有这个类型的作品。但是,这个发展的趋势,其实从《无间道》的时候就开始了。谍战片从那个时候起进入人们的视野。首先,《无间道》的编剧本身可以说对这个领域的影响最大,可以说是无中生有的神来一笔。但是,这并不是说除了他,没人能够做到。后面比如麦家这个作者的作品突然大获欢迎,这个可以说是谍战题材一个高峰,麦家的风格和题材成为了影响屏幕剧作领域的先驱。欧美方面,魔幻奇幻题材的小说也获得了很大成功,哈利波特,指环王,到现在的权力游戏,还有之前的暮光之城。从题材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也是关于领域的嗅觉的问题。

在这里涉及一个原创性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在这个问题上,我持有和老一辈的作家共同的观点。这个世界上没有“新”的故事。从莎士比亚开始,千千万万的故事都是原创,都是酒与瓶的新旧互换的问题。故事这门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我并不认为会有什么没有写过的故事。但是,怎么解释这些年不断火热的作品出现的问题呢?其实,所谓创新,就是把没有想到的东西联系起来。最近在看《爆漫》特别有感触。这个题材可是说是日常题材的漫画了。可是为什么这么好看?看起来这么与众不同呢?因为这个故事用“少年漫画”的角度在讲“创作少年漫画”这件事情。少年漫画的角度绝对不是新颖的,而创作少年漫画这件事情也是动漫界一直在干的事情。但是“少年漫画”角度将“少年漫画创作”的故事却是没有过的。新的不是元素,而是联系。所谓“新”不是写没有被写过的事情,许多人对故事创作望而却步的原因在于有这种“误解”。想写出“没有人写过”的故事基本上是徒劳的,不可能完成的。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上如何“创新”?关键就是对于“新”的理解。新,不是元素的新,而是联系的新。我们要去挖掘的是,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和电话号码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的电话号码都是不一样的。但是电话号码的组成元素就是10个数字,把他们用不同的顺序链接起来就成为了不同的东西。比起文学创作,音乐创作更难,和弦,曲调等等东西对于音乐的分门别类看上去是非常严格的,也很难创新,但是为什么经典曲目不断地出现呢?也是一样的道理。除了对于“联系”这个东西的创新,创新还有“时代”性。这和时尚圈是一样的。时尚圈里有一句话,“所有流行的东西,都曾经流行过。而所有过气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回来。”我觉得故事也是一样的。总结说来,所为创新,其实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求变”的精神。我觉得创新其实就是对于旧有事物的新的看法和理解,只有从旧当中才能出现新的东西,不可能存在脱离一切已有而建立的“新”。

回到“治国”的话题。在任何领域,一个练习者应该对这个领域目前的状况和主流保持敏感。无论是小众,还是主流,其实都有属于那个圈子的“主流”和类型特点。能够被接受的创新往往是小的创新,而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发掘可能性,让“作品”更好。我们要读经典,看经典,分析经典,是为了找到好的作品亘古不变的内涵,我们要看潮流,跟随潮流,超越潮流,是发现作品可能到达的广延,两者应该是矛盾统一,互不分开的结合。要做到这一点又需要从“齐家”的阶段锻炼出来的属于自己的理解。即使是像“数学”这样看上去非常形式化,严谨,而且理性的东西,也不停地有创意和突破,或者说创意和突破作为重心的学科。那么我可以说,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创新的可能,而且必须创新。

因此,这就说到“平天下”了。当然,达到这个级别,就是“神”了。

那么什么是平天下呢?其实这个真的不好说,因为我没有成神的经验。但如果我觉得能够在领域里称“神”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对于写作的看法。这种看法不是像我现在这样把看法写出来,而是通过作品来表现出来的东西。而这种“看法”是潜移默化的,只要是读了“神作”的人会被这种“看法”所感染,比起自成一格,或开创流派,这前两个阶段的东西,应该更上一层楼,形成一种“哲学”。为什么国外的博士都叫做哲学博士(phd),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举个大家公认的神:李小龙,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读哲学的,而且平时除了练习格斗术之外,还写东西,写诗。而他对于格斗的看法,即使到现在也是超前的。他能说出,“武术是自我最真诚的表达,一无怀疑,一无欺骗。”这样的话,我觉得“封神”完全值得。在任何一个领域能成为神的人,必然对于自己已达化境的技能有一种和常人不一样的理解,而且这种理解能够被他的作品而表达出来,使得别人理解而接受,这就是神的境界。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里面最牛逼的一样东西,就是这个“看法”。一个看法,使得以后所有在这个领域的人对于作品的理解都不一样。举个例子来说,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论,而后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以及对于潜意识的认知,改变了后世对于“行为”的理解。比如现在,我们会考虑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否幸福,对于这个人的行为的影响。在文学作品里,背景故事对于塑造人物的影响也因为“潜意识”这个东西而有了更多的创作可能。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对于后事的理解的一种“看法”。当然,还有类似量子力学这样的东西,对于世人理解我们周遭的世界产生翻天覆地的理解。这里举的“看法”可能都是科学理论,看起来好像没有在这样的学术背景里很难做到这样的成果。那么我举罗伯特麦咭的例子。他对于故事的研究影响了整个好莱坞的剧本创作圈。他对于剧作的看法比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剧作理论更加深入。而他本人并不是一个学术界的人,而是地地道道的编剧出身。

讲了这些例子,那要怎样才能成神?我真的不知道,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体系。而这个体系,不是说我进这个圈子一段时间,入了门,就可以自己去编去创造的。所有“神”对于形成自己的体系,一方面是刻意的,但另一方面,是长期的验证和积累,以及修改。在科幻圈里有一句话:“我们可以用任何理论解释任何现象而让人看起来是那么回事,但是真正出色的理论,经得起推敲和验证。”我想这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样的。如果空有一套“自己创造”的理论,没有在真正的创作或者使用的过程中考验,修改,那么这个人只会成为一个“安乐椅评论”,摆着自己高高的姿态看不起别人,也被别人看不起。

想在任何一个领域成神,必然要经历的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里还想说一下,这几个阶段并不是严格地划分的,有很多时候,阶段与阶段之间是模糊不清的。比如说诚意和正心,其实都是说态度的问题。只是诚意讲的是对于结果的诚实,正心讲的是对于自己的正确认知。比如写作,也许开始写作之前,我们自己的阅读量就非常大,甚至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看法去格物致知,并且以这个看法来进行自己的创作,然后拿出来看看效果,这对于形成自己的理解来说是非常好的。

再者,我上面反复提到的作品,其实有点类似剑飞所说的输出。这个,在写作,摄影,绘画,编程……等领域非常好理解,就是一个出来的成品。但是,对于武术,舞蹈,健身等等的领域来说,可能就没什么作品可言。或者说,这个作品就是这个人本身,其实也不然,对于表演类的技能来说,每一次的表演就是一个作品。而对于竞技类的技能来说,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作品。换个好理解一点方式,你把这些东西录下来,他就是一个作品。任何的练习,都必须是基于作品的练习。想法只有表达出来的时候,才会发现问题,停在脑中的意向是不一样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