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孩子如何思考: 大师级心理学家的突破性发现》的作者是高普尼克,比起她的《园丁与木匠》,这本书难读多了,鉴于可能对自信心的打击,不建议你去尝试。
简单来说,这本书主要回答了下面几个问题:
1 为什么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学习,还那么高效?
因为孩子天生会思考,只是靠观察周围事件,统计频率,就能够学会很多东西。
而且,在玩耍时,孩子会主动地对周围世界进行实验,并依据实验结果来改变自己的想法,在大脑中形成复杂的因果关系。
更厉害的是,在形成这些因果关系图后,靠想象能力,孩子可以设想各种不同的虚拟世界,并对现实世界有更完整的认知。
每一天,孩子都在刷新他们的数据库,扩大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边界,用想象力构建更丰富的虚拟世界因果图,
2 孩子学到的都是什么知识?
首先是语言,这是学习的基础。其次是物理世界的知识,还有心理世界的知识。
除了了解万物运转的秘密,孩子还善于揣摩人心,搞明白人的心理。
孩子生来就知道,特定的面部表情会反映出特定的感受。他们通过模仿表情和动作来实现共情,也就了解了他人的心理。
3 成年人能否像孩子一样去学习呢?
当然可以,需要做到以下:
1)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突破边界,不要过于功利。
2) 要像孩子一样,带着想象力去构建虚拟世界,并与真实世界的因果结构结合
正是因果知识让想象有了力量,让创造成为可能。正是由于知道了世间诸事如何彼此联系,我们才能设想改变这些联系并创造新的联系。正是因为了解当前的世界,我们才能创造可能的世界。
以下是一些更详细的描述:
1 为什么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学习,还那么高效?
因为孩子天生热爱学习。
高普尼克说了,孩子“装备”了哲学家的思考能力和科学家的观察能力,把他们放到适当的环境里,他们就会了解真相。家长们,放下自以为对世界更了解的虚荣,为孩子建立面向未来的环境,然后坐下来好好学习吧!
你可能不相信,他们仅凭观察周围事件展开的统计频率就能够进行学习。
实际上,即便是1岁的婴儿,也会开放地接纳广阔世界的所有丰富内容。他们会注意任何一件新颖、意外的事物和任何他们可能从中学习的东西,但他们也会主动地采取行动来学习。
孩子学习的一种核心方式就是观察自己所爱的人如何行动,并且听从他们所说的话。这类学习让孩子能够从祖辈们的发现中受益匪浅。照顾者们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也隐性地、无意识地教育着他们。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种学习模式非常符合科学方法。在玩耍时,孩子会主动地对周围世界进行实验,并依据实验结果来改变自己的想法。借助于自己所观察到的事件频率和开展的实验,孩子将建构有关周围世界的因果关系图。
就算很小的孩子也熟知世界的因果结构,他们会建构因果关系图。这类知识赋予了孩子出色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可以设想各种不同的世界,并改造现实世界。而且,因果关系图是不断发展的,5岁的孩子比3岁的孩子知道得更多,而3岁的孩子又比1岁的孩子知道得更多。孩子自己建构的因果关系图会日益完善,其所反映的世界越来越精准,由此,他们能产生更多的奇思妙想,也能更有效地行动。孩子能够正确地了解世界如何运转,所以,想必小婴儿自出生起就具备了强大的因果学习机制。
形成孩子这种非凡学习能力的原因是其想象力。孩子能够设想现存世界情境的其他状况。关于世界的状态,孩子能够建构起可供选择的另一种假想,他们能够比较周围世界各种可能的因果关系图。
就算很小的孩子也已经能够考虑各种可能性,并区分可能的事和现实,甚至还能借此来改变世界。他们能够想象今后的世界可能是哪些不同的样子,并由此来做计划。他们也能够想象世界在过去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样子,并对过去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回应。而且,最引人注目的是,孩子能够创造出完整的幻想世界,以及令人惊讶的假想世界。这些疯狂的想象世界是童年期的常见部分,每一个3岁孩子的父母都会说:“多棒的想象力啊!”
2 孩子学到的都是什么知识?
首先是语言,这是学习的基础。其次是物理世界的知识,还有心理世界的知识。
实际上,孩子会逐渐认识到身边的人是什么样的。能够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心理。从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就会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感受联系起来。他们会运用对他人的理解来认识自己,反之亦然。孩子开始认识到,理解自己的心理有助于改变自己的行为。
孩子建立的因果关系图既可适用于物理世界,也可适用于心理世界。这意味着,孩子能够想象反事实的人,例如假想同伴,以及非现实的世界。这让孩子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更复杂的方式来与他人互动。同时,也令孩子和我们自己得以创造出能够带来更好结果的新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则。
有一种例外,就是自闭症孩子,他们几乎无法建构有关他人心理的因果理论,所以,他们也不会自如地理解精神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
理解真实心理活动的多样性和创造多种想象的心理活动,这二者息息相关。建构了关于他人心理活动的复杂因果关系图的孩子,也同样能够想象出复杂的非现实之人,反之亦然。自闭症孩子无法建立此类示意图,所以,他们也就不能设想其他人如何,从而很难与其他人正常交往。
新生儿会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这种模仿揭示了孩子与他人之间深层的、先天的共情联系。
由于新生儿从未见过自己的脸庞。为了模仿特定的面部表情,新生儿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将表情与感觉体验联系起来。例如,他们必须先将别人伸缩舌头的模样与别人的心理感受联系在一起,才会模仿着伸出自己的舌头。新生儿会以某种方式意识到,自己舌头的感觉是像妈妈的舌头那样在动。孩子生来就知道,特定的面部表情会反映出特定的感受。
特别的是,面部表情同样反映了情绪情感。如果婴儿会自动地将面部表情和相应的内心感受联系起来,那么,他们也同样能将表情与情感联系起来。
对婴儿来说,模仿既是先天共情能力的表征,也是延伸完善这种共情能力的工具。小婴儿会对母亲的快乐或痛苦感同身受,而且,他们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骄傲就是妈妈的骄傲,自己的厌恶也等同于妈妈的厌恶。
当婴儿更加了解心理的工作模式之后,他们就会自发地把这种发现套用到自己和他人身上。他们会假定,自己的心理活动原理与别人一样,反之亦然。1岁的孩子所了解的就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情感上了。正如我们此前所看到的,这些孩子已经开始理解愿望和意图了。他们既会模仿他人的感受,也会模仿他人的愿望。
14个月大的孩子会通过共情来假设你所喜欢的东西和他们喜欢的一样,在西兰花和饼干之间,他们会把自己喜欢的饼干递给你。而18个月大的孩子则会意识到,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想要的东西也和他们不一样,所以,如果你喜欢西兰花,他们便给你西兰花;如果你喜欢饼干,他们便给你饼干。这些较大的孩子知道,你也许不会想要他们想要的东西。
3 成年人能否像孩子一样去学习呢?
当然可以,需要做到以下:
1)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突破边界,不要过于功利。
成人能够预先判断哪些信息对自己有用,哪些信息只是干扰,大脑会强化前者、抑制后者。相应的,为了更有效地行动,我们也会希望自己大脑的绝大部分区域都十分稳定、健康、难以改变,只改变希望改变的那一小部分,如果不会带来损害,就让绝大部分区域保持原样。
而孩子的进化需要则是学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他们的任务只是建构起周围世界的准确图示。他们会学习、推理、形成因果关系图并总结出反事实的结论;他们不需要担忧这些学习是否与特定计划或目标有关,爸妈自会替他们操心这些问题。所以,孩子会注意一切事物,尤其是新的、有趣的、信息量丰富的事物,而不仅仅只注意马上就可以用的或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
2) 要像孩子一样,带着想象力去构建虚拟世界,并与真实世界的因果结构结合
在科学和哲学领域,人们通常会将人类经验的这三个方面(真理、想象和爱)视作互相之间毫无关联的独立领域,认识论、美学和伦理学分别有完全不同的发展传统。但是,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真理、想象和爱就是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的。
通常,人们会区别对待知识和想象,甚至认为二者必定是对立的,但关于因果关系图的新发现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理解世界的因果结构与形成反事实思维密切相关。
正是因果知识让想象有了力量,让创造成为可能。正是由于知道了世间诸事如何彼此联系,我们才能设想改变这些联系并创造新的联系。正是因为了解当前的世界,我们才能创造可能的世界。
就算不了解生物学知识,我们也能过得很好。然而,如果没有关于他人的因果理论,在理解他人时就会有许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