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经典,思绪万千,唯有《背影》。
这篇散文,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全文并无华丽词藻,却令无数人潸然泪。短短的文字,却将朱先生的父亲形象刻画的鲜活而真实并入木三分,融入浓情似水的亲情!父爱如山,扛起了一片天,他把那深深的爱都藏在了几句简单的嘱咐和几个朱红的橘子里,也藏在了那蹒跚离去又频频回头的背影中。
最初的最初,朱自清的《背影》总能给我独到的心情,那也是一种莫名的情怀吧—父爱。它,给予了我启发与安生,难怪文学巨擘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读小学的时候,热爱看书的我,因为乡下资源少,学校无图书馆,小学课本已无法满足我阅读了,于是把读高中时姐姐的语文课本当做了自己的“课外书”来阅读。文学品析读本中曾看过这篇文章《背影》,里面的文字朴实无华却“接地气”,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文中的那张配图,一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在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那时,我觉得那是一个很“笨拙”的父亲,给钱给孩子自己去买不就好了么,为什么还要在赶车的关头去买。
读懂《背影》时,我清晰地辨认那个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时,我们也在不断地目送,看着那个小小的背影渐行渐远,心中的那个背影却越来越清晰,虽泪眼朦胧却难以隐去。
后来,这篇《背影》与我相遇于十年后,那时,语文老师让我诵读这篇文章,边读边落泪,或许是内心深处的弦被轻轻拨了一下,说不清泪点在哪儿,千余字的短文,一场平常的送别,也许就是这样平常的送别方能引起共鸣。因为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每每想到,坐在父亲的凤凰小单车的后坐上,看不到的是父亲的脸庞,而,依稀可见的是被汗水浸透又夹杂着刚从田里回来的泥土气息。1米7的个子,在四个子女的重量下,压弯了腰。生活,给了我一个难以忘怀的“背影”—父爱如山高。顿悟:一切关心与爱护,都不是用钱去搪塞。远在县城读书的孩子,父女亲可能会不计路途遥远,而会奔波来回,为孩子送来你认为最不值钱的鸡蛋,但,那都是他们最珍贵的。
大抵真挚的情感往往是平淡的存在,如一柱香,燃起后,丝丝缕缕的弥漫,在不经意间包裹了你,渗透着,而你亦是在某一刻惊觉,已是一室暖香。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而先生的写实,不经意间,已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深度表露无遗,所以《背影》读来身临其境,通篇都是平常话,写的也是平常事,这种经历谁都有,极易带入,朴素的情感最珍贵。
缘起《背影》,读与《背影》,悟与背影。
我是一只旅行的猫,我手写我心、我感、我见、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