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关于“夫妻俩被忽悠3600万”的新闻火了。
2012年6月,郭先生参加了“杏坛春熙”的教育机构举办的讲座,听信了魏犀锟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伟人的宣传,申请成为该机构的“书生家庭”。
2014年8月,郭先生第三个孩子出生后,魏犀锟称其儿子为某古代宗教领袖转世,要统一世界。并表示这是顶级专家团队研究的结果,要求对外保密,另需使用文物等物品对孩子进行培养。
于是,魏犀锟用539万元在网上购买的物品,骗了郭先生一家3000多万元。
01 魏犀锟的“请君入瓮”
魏犀锟团队层层设套、环环相扣。
第一步,吸引潜在客户。“杏坛春熙教育机构”,宣称有专家团队做理论及知识系统的研发,进行讲座;
第二步,定位精准客户。宣传“书生家庭”,接受感兴趣用户报名;
第三步,了解客户的消费属性,培养消费需求。单独给郭先生授课,利用国际顶级的心理工程学专家组的噱头,吹嘘能为孩子定制教学方案,将名人逻辑和思维全部移植到孩子大脑;
第四步,频繁“洗脑”,刺激消费。称郭先生这一胎是宝佛转世,不能使用一般的教学设备,而需要利用文物为儿童的成长营造一个教学环境。最终用539万网上购买的物品,骗取3600万。
打着顶级专家的科学幌子,和宝佛转世的迷信幌子,让望子成龙的郭先生深信不疑,欣然入瓮。
02 郭先生的“深信不疑”
为什么郭先生会对很荒诞的话深信不疑,几年被骗3600万,绝不是一句智商低就能解释。
心理学家斯金纳大家应该不陌生,他做过一个实验。
他将八只鸽子放进箱子,鸽子在各自做着不同动作,这时食物弹出来。
它们把自己的偶然动作和食物的出现建立关联,于是吃完食物以后又开始各种动作的尝试,果然,食物又弹出来了。
模糊的关联被强化了,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食物弹出,鸽子迷信了。
人也一样,心理学家布鲁纳也做过一个类似的实验。
他选了几个学生,让他们分别按一个有四个按键的机器,并说明按5次键,只有按对特定的顺序,才会有硬币掉出。
而这个机器只要按到第三个按键,硬币就会延时十几秒,然后掉出来。
实验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按键方式,比如12234、22134、44123等。他们无比迷信他们自己的方式,认为这才是绝对正确的。
人和鸽子一样,当对行为和结果产生一种产生关联的错觉以后,就容易被重复所强化,然后就变成一种迷信。
郭先生也是如此。
随着子女的年龄增长,智能会正常发展,而这被误认为是参加“书生家庭”的必然结果,是魏犀锟团队定制化培养的成效。
在不断“洗脑”后,于是郭先生逐渐深信不疑。
03 生活中的“斯金纳箱”
当你在美团、饿了么下单后,APP会弹出红包分享,你分享后,可获得数额不等的红包,下次使用。
当你在飞猪、淘宝下单后,APP会奖励积分、提升会员等级,可获得更多的利益。
当你在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签到后,APP会奖励积分,邀请好友签到还能翻倍。
……
当用户做出某些特定行为,如下单、阅读新闻,APP会给予红包、积分等反馈,并通过反复的强化,让用户不断重复这些行为。
当重复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迷信”的开始。
04“斯金纳箱”与习惯的养成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
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
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利用该理论去养成学习的习惯。
制定一个计划或目标,将学习投入的时间与成果挂钩,建立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类似于:
每天完成2小时学习,一个月累计60小时以上,看一场电影。
完成什么大目标,奖励自己一次旅行。
同样,如果没有完成既定的任务,就做出相应的惩罚。
或者设立一个奖励基金,每当完成一项任务时,从工资中拿出固定数额存入,等累计到一个数额时,可以拿出作为个人消费。
通过反复强化这个行为过程,习惯就会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