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最近日更之后,反而不知道如何写文章了,总觉得一旦写进去,太多内容可以写,自己完全驾驭不了。而蜻蜓点水式的只能够应付日更的要求。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坚持日更重要,还是思考之后的输出更重要?两者之间可以融合吗?
在拼拼凑凑的坚持日更32天之后,我似乎找到了办法:
1、坚持日更,为了保持日更的效率,依然将达标线只设置在500字;
2、如果是对整本书或者某个观点的整体输出,用清单体来写,既保证整体性,又兼顾时间投入;
3、可以将某本书分拆若干部分输出;
4、长文可按照一定频率来输出,比方说一周一长文。
总之,想方设法都要坚持下来。
就好比安心的这本《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书名就很妙,让人特别有画面感:
父母之爱,是唯一以分离为目的的爱与付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在人生路上,我们需要给予的就是充足的爱,而不是以爱之名的越界、控制、要求。
我想写读后感,却发现内容太多不知从何说起,哪怕封面都值得寻味:妈妈为孩子织了件毛衣,不打扰正在认真玩娃娃的孩子,在孩子背后默默的比了一下大小,这是特别温馨的生活场景。
我们很多时候,可能会需要孩子即时反馈,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节奏而打扰孩子,还有可能强行套在孩子身上比大小……封面的妈妈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接下来,就随着阅读的深入,有感而发的来写读书笔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