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就像一个有智慧的朋友,好像是永远陪在我们身边和自己平等的交流。之前我读书的时候总想的是,这么好的书,等这一遍读完,要再读一遍,自己一但有了这种思想,就会本来该仔细去体会,去琢磨的地方往往就浏览过去了,心里想着反正都会回来读第二遍的,所以第一遍读的时候该解决的问题往往没解决,想的是等到所有的问题留到第二遍细读的时候去解决吧,可是再也没有第二遍了,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使得我们不会去读第二遍,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好奇心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被满足的差不多了。 所以,如果正打算读一本书、一篇文章的话,第一遍是精读,第二遍是精读,第三遍还是精读,第四遍的话还是精读!.......
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它的丰富内涵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穷尽的,需要去反复地探索,一再的挖掘,并且作为吸收知识的我们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不同时间精读同一本书、同一篇文章,会发现特别奇妙的事情,当我们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重新翻开过去读过的有价值的优秀篇章,这时我们难免会有些惊讶-------我们会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新世界,体会到以前没有体会到的新的感受,激发以前没有激发起的新的思想,我们会觉得,好像这些有知识在和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变好。或许还可以换个角度这么说,真正的好书、好文章在等待着我们的成长,我们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它都会向我们敞开新的空间,就好像是自己读<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一样,之前一直关注视线一直在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身上,但是之后再去读的时候,会发现奥里维身上有和自己很像的部分,之后随着生活的经历再读才又能够感同身受奥里维的姐姐她的身上承受压力.......
我们天然的总是有很多的偏见,很多时候只会看到自己想看的,在在我们接收新知识的时候也丝毫不例外,在读书的时候觉得自己犯的这方面的毛病比较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看到看到作者提出一个自己不认可的论点,和自己大脑中以前的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时候自己就会本能的有点排斥作者,进而阅读这本书的意愿也大大降低,所以在这后来慢慢总结,读书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倾向,就先想像把自己的大脑放空,,把自己放在一个一无所知的地位,在去读一本书的时候,把读书过程视作是工人做工一样,只管专心把眼下的活干好、干完,并且在遇到困难时,像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一样试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克服解决,而不是说等下一次阅读的时候在解决,就像在工作一样,通过克服困难收获快乐,而不是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绕过去,如果那些问题是自己努力试着去解决依旧解决不了,那就坦然接受,等之后解决。
在读书的时候,我们还可能会遇到一些自己认为是作者错误的观点,就把这本书完全扔下不读,如果再读的话自己也好想不自觉的会专门去挑毛病,而不是去关注这本书里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内容。我想书很像一个好朋友,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个好朋友一个缺点时候,就一直盯着他的人缺点不放,之后就专门去找他的缺点,坏出,就算我们找的都准确无误,那对我们自己又有什么益处呢?就像我们不能存心刁蛮我们好朋友一样,我们也不能存心刁难书的作者,有时候我们喜欢钻牛角尖,但如果为了钻那个牛角尖而放弃了从对面那里吸收更有营养的知识,那可就太得不偿失了,如果总是看不到对方的好处,并且学习使自己从中受益的话,自己不就一直停留在之前的水平徘徊不前吗?笑来老师说要向一切人学习,我想再自己拿到一本在书的时候,也要放低姿态,把这本书完全的当做一个好朋友似的去对待,学习好的一方面,不要因为自己不认同作者的某些观点就直接把整本书抛弃。
好书如同好友,一直陪伴着我们,有些读过的好书,常常会引起我们的怀念,这种怀念有时候就像怀念一位老朋友,有时候像怀念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