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二次听张老师的《对韵歌》,她的第四讲。三个板块——识字、读文和写字。
学习目标猜测为:
1.识记7个生字
2.熟读儿歌
3.会写“虫”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活识字
张帆老师没有过多的导入,直入主题。“对”拿着生字卡片你在哪里见过这个字,“对不起”的“对”,“对号”的“对”,“答对”的“对”。跟学生有了互动之后,他们知道了这个游戏怎么玩。
接着书写课题《对韵歌》。
老师又拿出新的识字卡,玩上面游戏,这是什么字,“云”,什么“云”……
“雨”
“风”
“鸟”
“虫”
都是类似的方法成现,完全生活识字,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帮助学生区分这个字的适用范围,也能不断复现强化。
二、把生字连起来,读句子。
老师先范读“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
生自读、师生合作读、个别展示读、齐读……把单个字连起来回归课文,也训练了读文。
三、山清水秀、柳绿桃红
这几个字不要求会认,但是在课文里出现且不带拼音。老师先读,请学生听,再借助图片展示,大家明白了什么叫“花红柳绿”,什么叫“山清水秀”。重复上面的读文方法反复读。
四、读文
课文连起来读,拍手读,欣赏《笠翁对韵》儿歌。
五、检测识字
1.图字连线,和上一课识字四象形识字相结合。
2.开火车读,其中一个学生“鸟”不会读,老师领着多读了几遍。
五、写字“虫”
先书空,反复书空,强调新笔画“提“,老师范写,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展评,学生互评。
整节课中,值得称赞的地方有很多:
张帆老师节奏紧凑,环节清晰,语言童真童趣,非常吸引学生,整个节奏,有输入(听老师读),有操练(反复读文),有输出(检测生字)。好习惯一直给出正引导。
我的思考:
1.检测生字是不是可以和读文顺序置换
2.“鸟”不认识,能不能说说怎么记,是否需要检测一下她的其他生字,暴露一下问题。我以后讲课也要重点暴露问题,只看到好的是不正常的,看到学生不会的,才是学习契机,才是老师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
3.生字书写是否观察不够仔细,只是书空,了解了笔顺和“提“。是不是其他关键笔画要再仔细观察观察字的占位?我是怕学生写不好,每个字都让观察特别仔细,教师用书的书写指导也是很详细的,刚开始学习,应该更细致,且这个字比较难占位。
后来听了李艳萍校长评课,她提到课堂节奏,她说一节课节奏很重要,要有高潮,有腔调变化。我在反思我的课有没有高潮,没想出来。以后要更加关注,我对课的研究还是太浅薄了,看不到深层次的优劣,不断学习,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