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今天所需要的,明天可能不需要;用户明天所需要的,今天可能不需要。
我曾经了解到,像Google、Facebook这类的科技公司会鼓励员工独立创业,即使其员工创立的公司的业务会与自己的现有业务进行竞争。这些科技公司不仅会为员工提供资金支持,还可能在员工的公司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将其全资收购。起初的时候我并不太理解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我在想,这些大公司如果认为这些员工做的事情有价值的话,自己拿过来做就行了,为什么要采取让员工另起炉灶的方式呢。克里斯坦森的这本书一定程度上可以解答我的疑惑。
技术型企业以技术为根本。技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延续型技术和破坏型技术。在马车是主流而且成熟的交通工具的时代,能让马车跑得更快、让马车的舒适性更高、让马车跑得更远的技术都属于延续型技术,而汽车技术则属于破坏型技术。
当延续型技术出现时,成熟的大企业通常会率先研发出来,并且很快将延续型技术用于原有的产品改进,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而当破坏型技术产生时,成熟大企业往往容易被新的市场进入者挑战,而且有逐步被蚕食市场并最终被完全取代的风险。那么是否是因为大企业不思进取呢?恰恰相反,这类破坏型技术往往像延续型技术一样,是由大企业率先在内部研发出来的。
克里斯坦森说,良好的管理正是导致大企业未能领先的主要原因。
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呢?中国有句古话“船大难调头。”我觉得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恰如其分。
大企业的使命和小企业的使命并不一样,前者需要要把投资人和股东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想维持并巩固自己的利润,甚至时常为了当下的利益不惜损害未来的利益或者放弃未来可能产生收益的潜在机会,而后者则是想方设法地开拓市场以增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他们并不那么狂热地追求一个漂亮的财务报表。
当延续型技术产生时,这类技术主要作用于主流市场的产品上(比如让马车跑得更快的技术,仍旧服务于马车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延续型技术对于大企业来说是如虎添翼,因此小企业难以占据优势。
而当破坏型技术产生时,这类技术主要作用于边缘市场上(比如汽车技术,实际上是服务于一个新的市场,当汽车刚刚出现时,汽车市场与马车市场相比起来,实在是小得可怜),这类边缘市场往往针对低端用户,而且市场可能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它并不像主流市场那样明显可见,往往需要去主动发掘。与传统主流市场相比,新兴市场的容量有限,盈利情况难以被主流企业看上眼;因此,主流企业在面对这类小型的新兴市场时,往往难以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关注并占领该市场。
而作为小企业来说,既然无法在主流市场上与大企业一较高下,那他们不得不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积极抢占这些小型市场。在这些小型的低端市场的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大量延续型技术会涌现出来,这些延续型技术以令人咂舌的方式迅速提升破坏型技术所带来的新技术的性能,使之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并最终能够逐渐进军高端市场,取得全面胜利。而当大企业认识到当年的小不点经过几年时间就成长为可以和自己一较高下的庞然大物后,他们也会开始反抗,推出基于破坏型技术的产品,而此时制高点已经被抢占,极少有大企业能够在这种被动反击的情况下生存下来。因为当汽车技术开始成熟的时候,专注马车技术的企业时是几乎没有翻盘机会的。
事实上,我们应当意识到,当客户在表达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只会说他们现在需要什么,但是从未说过他们未来需要什么,也从来没有承诺过他们的需求不会变更。而大企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极易沉浸在主观地认为这些用户会一百年持续现有需求不变的错觉中。
所以我们说,未来可能打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类巨头的公司,一定不是另一个BAT(同类型公司)。
(允许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于华中科技大学
2016年11月30日
�Ͷ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