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他人的言行也许会刺激我们的感受,但并不是感受的根源。
感受源自我们如何看待他人的言行以及我们当时的需要和期待。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来接收:
(1)指责自己。感受是内疚、羞愧和压抑,自尊心受伤害;
(2)指责他人。感到愤怒;
(3)体会自己的感受与需要。感到伤心,没有得到肯定;
(4)体会他人在消极的话语下隐藏着什么感受与需要。
通过关注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价值观或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是为自身的感受负责。
评判、批评、分析和论断他人,都使我们疏远了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当人们听到批评,往往会以自我辩护或反击来回应。
我们越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与需要,他人就越有可能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
为了让我们对自身所负的责任有更多的意识,我们可以替换成“我感到…因为我…”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利用内疚感来推动他人的基本机制,是通过把自己的感受归咎于他人来实现的。
在我们身处的世界中,我们时常会因为看见和袒露自身需要遭到强烈抨击,因而对表达需要感到害怕。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长期以来,社会文化将她们塑造成了只懂照顾他人而无视自己需要的样子。
在通往值绪自由的成长路上,许多人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绪的奴隶”一—我们认为自己要为他人的感受负责;
(2)“面目可憎”——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情绪的主人”——我们全然地为自己的感受负责,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牺牲他人的福祉也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
相比委曲求全,真诚待人是一份更加珍贵的礼物,当他人生气时,我们可
以同理对方,而无需为他们的感受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