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正接触全课程。听了村长的讲座和几位全课程专家的讲解,几天下来,确实收获很多。这里主要对这几天的内容做一个梳理。
一、全课程理论基础梳理
全课程理论以认知科学为基础。认知理论从离身学习(程序性学习,或说信息加工理论)发展到具身认知,学习行为的关注也从大脑到全身(身体的参与程度,决定学习的效率与效果)。由此,全课程提出“让身体动起来”的“全脑”、“全身”核心要素,这一点和情境教学理论有相似之处。由“全脑”、“全身”扩展到“全方位”、“全时空”——全课程把身体(人)周围的环境考虑进去,(这点和隐性课程理论有共通之处,)从而达到达到培育“全人”的目的。这一目的从统合观出发,区别与传统教育的“割裂”式育人。
所以,便出现了“开放式,大主题”的课程结构。学科融合的学习内容,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各个科目都成为了大主题之下可供使用的素材。加之链接生活、生命的学习方式,就真正把“人”放在了中心,避免了学科本位的误区,自然契合了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第一天听讲座时,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语文的根本不是字词句段篇,而是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和表达。——这是全课程对教学提出的非常有参考价值的方向。
二、全课程的具体实施(语文类)
全课程读本是全课程实施的载体,分为语文和数学两大类,这里只讨论语文类。语文类全课程读本包含语文、绘本、音乐、美术、品德、科学等学科领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编纂。如下图:
1.全课程读本与部编教材的关系处理。全课程读本与部编版教材的基本关系是互相补充,而在两者的目标处理上,部编教材主要承担知识技能的培养,全课程读本则承担观念塑造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观念塑造即育人,核心能力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等。
2.全课程读本的目标聚焦。课程的目标分为育人和能力两大块,又细分为倾听与对话能力、朗读能力、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写作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价值观引导等10个细化目标。
3.全课程读本的内容解读。全课程读本的内容以完全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来设计。如,一年级大主题“我最棒”;二三四年级分别为“做最好的自己”、“变化的我”、“英雄的旅程”——三年级儿童的身心发生较大变化。而一年级的四个读本分别是《开学啦》《我的动物朋友》《发现春天》和《大海我来了》,《开学啦》针对一年级儿童刚刚入学的状态而设计,与儿童的生活无缝连接,体现出课程的生活化特点。此外,全课程读本大量加入绘本故事,几乎每一单元都会有一个完整的(有时是经过改编的)绘本故事,而且每一单元还会链接到若干个课外绘本故事,以儿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育儿”。另外我想提一下全课程读本的插画设计。儿童都喜欢带有图画的书,全课程读本的插画风格多样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不仅悦目,有趣,也从无形中熏陶儿童的审美能力。
4.全课程的仪式感。仪式感是全课程的一大特点。开学有“开启日”,学期末有结束仪式;每个读本有《开启诗》,每个单元结束可以设计单元结束展示;每天有晨诵;学期末有期末大戏……《小王子》里说:仪式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在平凡的,重复的一天天的时光中,仪式可以赋予生活某种意义,可以引发人们内心蛰伏的情感。
三、全课程的性质归纳
1.生成性和开放性。如,在开学的时候,教一年级孩子上厕所,随即开设厕所课程;教儿童用餐开设就餐课程;由《学校里都有谁》文本而设计职业课程;由《关系》单元拓展出自我追寻之旅的李奥尼微课程……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课程。而在开放性上,体现在教师的二度整合上,在一个主题之下,相关文本的整合,或跨学科的整合,或活动设计(如《遇见桃花源》、《大宋课程》、《春天的色彩》等),总之,全课程是教育理念系统,只要在回到生命、生活的原点的命题之下的课程,都可以开发和生成。
2.平等性和包容性。以往的课程中或教学中,学力低下或者调皮捣蛋的孩子总被边缘化,甚至遭受到人格侮辱,而全课程呈现出平等性和包容性。例如,一年级第一单元的《大卫去上学》绘本,把调皮的大卫作为主角,让儿童一起去认识他,随着故事的推进,让儿童有所领悟;绘本《感叹号》则关注儿童的独特性,正视自己的特点;二年级《我和别人不一样》的故事,没有把目标定位于“身残志坚”的主题上,而是更多关注尼克·胡哲与其他人的共同之处。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包容,也有与动物的平等包容,例如二年级《关系》单元中的《致老鼠》,《我们是一家人》单元中的《喂,小蚂蚁》等等。
3.人文性、活动性和整体性。“人”是全课程的中心,全课程的每个内容或者实施内容的方式都具有人文性。人文性从读本内容方面体现在从关注自我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到社会再到大自然。而活动性则体现在表演、展示、手工、美术、律动、研究、观察、比赛等等的学习方式,例如室外做《自然笔记》、设计手工书、做研究报告、售卖模拟等等。全课程反对把文本切碎,而是主张以核心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保证学生有完整的,更具思维逻辑的学习体验。当然,以主题形式辑成的读本,更是整体性的体现。
全课程理念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所以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多,甚至任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可以融合到其中,所以我觉得学习完全课程之后,我们需要有全课程意识,有关注生活、生命和人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