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自己就好,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如果是以前,我的寒假是这样的
而现在,我的寒假变成了这样
之所以选择改变,并不是为了跟别人拉开差距,而是和以前的自己诀别。
所以,希望这次的不足,能成为下次改变的契机。
下面,我将进行一一论述。
1.读书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抱怨说自己没有时间看书,殊不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归会有的,只是我们大多不愿意罢了。
以前的我,总会乐此不疲地从图书馆借回一堆书,然后,在学期初原样返还,每每此时,内心便会产生一股罪恶感。
然而,人总是会被美好的事物影响,从而发生变化。这个寒假,我竟然意外的养成了每天阅读的习惯,而这一切,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只是多了一份重视和耐心。
读书也许并不会让我们产生醍醐灌顶的效果,但书中的文字,多少能起到扫盲的作用,甚至还能带来些许启发。
此外,我们还能通过读书来安顿自己,从而变得有事可做。试想,这个假期如果没有坚持阅读,那么这段时间便会被自己吃喝玩乐过去。
2.写笔记
说起读书,也许很多人都会觉得看过就好了,结果好不容易了解到的知识,在达到“能够使用”的水准前就被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我们会时常会觉得“读书无用”、“读书无收获”。
曾经的我亦是如此。然而后来,当我阅读完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后,我开始尝试写笔记,并将其纸质化。在书写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书中内容的记忆,而且还为读书增加了一点仪式感。
现在的我,除了摘抄、写书评,也在尝试新的方法,即绘制思维导图。我想,正是因为不断地实践、反思和迭代,才更容易找到合适且高效的阅读方法吧。
3.写作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读书,过后却不找机会将其调取出来,那么书中的内容就只会在脑海中积淀片刻,随后终将消散。这样一来,阅读所用的时间和精力就白白浪费了。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也曾说过,“光是不停地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
对于这一点,我有很深的感触。回想曾经的自己,虽然也有阅读的习惯,但是时间一久,书中的内容就很容易淡忘,更别提应用了,这就跟塞在书架最里面从没读过没什么区别。
后来,我开始尝试着写作,渐渐地,我竟发现,自己居然会有意无意地引用书中的观点和文字。我想,这大抵是因为在阅读时,我已不自觉的将书中的内容融入自身,因此才会有信手拈来的感觉吧。
4.财富状况
这个寒假,在巩固理论知识之余,我投资了2只股票基金、1只债券基金、2只货币基金。
后来,考虑到所选的货币基金规模太小,存在清盘的风险,于是,就果断赎回了。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实践,让我学会了独立地分析各基金的历史业绩、进行各基金间的对比(如夏普比率、平均回报)等等,继而做出投资决策。
此外,我还尝试着计划工作后的理财思路。唯有理智的面对,才能避免月光族的尴尬吧!
5.运动
寒假期间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室内项目,比如平板支撑、开合跳等等。这些动作的难度系数相对较低,因此比较适合刚起步的懒人。
当然,需要反省的是,这个假期的运动频率太低,一方面是自己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太懒。
为此,我根据目前的情况,给自己制定了17年的运动计划。
6.休闲娱乐
以前,总会不自觉地将电视剧、电影视为纯粹的娱乐消遣手段,于是,脑海中便形成“多看无益”的狭隘观点。然而,这个寒假,当我转换思路后,竟发现他们也能成为变好的动力。
比如,当我看完《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后,不仅理解了“断舍离”的生活,而且还产生了动手整理的勇气。的确,唯有让身边充满自己喜欢的物品,才能让家变成心动和美好。
此外,作为一枚快下架的学生,以后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会少很多,所以,这个寒假,还会时不时地陪爸妈游玩。虽然只是简单地周边游,但仍觉得满足。因为一起看风景、聊天的感觉,总胜过各自在家玩手机、看电视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与其花时间羡慕别人的生活,不如努力地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end——
推荐阅读:
小互动:
谈谈这个寒假,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