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一位同学,人高马大,体型瘦长,远看像一根发育良好的竹竿,极具侵略性。但与他的外在形象相反,实际上他是一个很内向的人:每次我问他一个问题,至少要问三遍才能得到他的回答,而且因为他回答的声音太小,我还要就这个回答再问三遍,才能得到他音量提高一度的复述——这还是和他关系不错的我才能得到的待遇,通常大家都是听不到他的声音的。
我曾和他做过一段时间的同桌,下课的时候我总是玩手机或者看书,而他大都是在发呆,完全不知道在想什么。
有时候我叫他一声,他转过头来,然后什么话也不说就只看着我,看得我尴尬不已,却毫不在意,还是一直看着我,最后我终于忍不住开口问:你在想什么呢?
他把目光移到别处,一百年之后才用一百米外的声音回答:没什么。
当时的我感到,自称内向的我,和他比起来,简直就是一个交际花。
而内向,通常会被别人在心里与柔弱划上等号。他平时的表现也似乎印证着这种看法的正确。比如有时候别人从他手里夺走他正看着的书,有时候被无端嘲笑和作弄,他最多只是脸上闪过一缕愠色,然后立刻换上或讨好或苦笑的表情,从来不见他有怒过。
但我知道他并不柔弱,因为在我夺走他手里东西的时候,我明确感觉到,他握得很紧。
后来有次,室友偶然在他的床铺下发现他的日记,大致翻了翻,知道了他似乎喜欢的女生,于是在班级里口无遮拦地说出。
后来他听到流言的时候,很生气,虽然没有说什么,只是看了那位室友一眼,但就此以后,那位室友就没有提过这件事。
毕业的时候,我买了一盒明信片,分发给班里的每位同学,让他们给我写点留言,表达一下虚伪的离别之情。
同学们写的有多有少,唯独他写得最多,而且字很小,乍看就是一张黑色的卡片,仔细看又会让人想起四川名菜“蚂蚁上树”。我戴上眼镜把头低到胸口看完了他给我写的这些话。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你常说我话太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成天不知道在想什么。其实我想的事情很多,只是不想表达,因为说出来也没有用,没有人会,也没有人想要去理解。我想过你这样的人,我想你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想过很多人,也想过我自己,我想着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我的人生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这里的每个人都不同,我都会想一想。
看完他给我的留言后,我望向早已不是同桌的他——一如既往在发呆。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脑中冒出这句被滥用到用烂的话。
后来我们毕业了,我的升学宴没有在通常的六月底,而是设在八月份快开学的时候。虽然我很讨厌这种形式,但还是给不少自认为关系还可以的同学发出了邀请,母亲为此单独设了一桌。
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来。
我接到他到达的电话的时候,热闹的宴席已经结束,我和一众后厨的人正吃着剩菜剩饭。
当时下着很俗气的小雨,我骑车赶到约定的地点去接他,他正站在一棵小树下发呆。
后来我们吃饭,喝酒,蹭他的4G网看视频,然后睡觉,早起,吃完早饭送他回去。
他上车的背影是他留在我记忆里最后的形象。
不知道我在他记忆里最后的形象是怎样的,因为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我讲的这个故事没有什么哲理和意义。
因为我本来就不是要告诉你任何哲理和意义的,阅读理解已经做得够多了,我现在仅仅是想对你讲这个故事,讲这个人。
每个人都值得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