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指导拆书帮徒弟准备拆书逐字稿过程中,提示徒弟这个知识点不仅可以用到亲子育儿沟通方面,还可以用到家庭、职场等等沟通场景上,目的是想让他做到举一反三,学会一个知识点后触类旁通,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学会解决某一类问题,而不是花费很大精力只是解决了某一个问题。
两次回复我的理由都是书里讲的就是育儿,没有师父你说的职场啊、家庭等方面应用啊,书里就是这么说的,我选择尊重原作者。倒不是我不尊重原书,每一本书都是一位甚至几位作者智慧的结晶,告诉他这本书其实我也没有读过,基于他给我的只言片语讲述,我同样能写出比他转述更清楚的拆书稿(讲稿),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经验:
经验一:不要“我注六经”,要“六经注我”
很多人读书是“我注六经”。我们对写书的人会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总会用仰视的角度去看他们。读书的时候,我们想努力搞明白作者的思想是啥,我能不能把全书的内容都记下来。但是,就算你能把一本书都背下来,又能怎么样呢?你逐字逐句地读完了一本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书,你知道了凯恩斯是怎么想的,但凯恩斯怎么想,跟你有什么关系?重要的不是凯恩斯怎么想,而是你怎么想。
什么叫“六经注我”?就是以我为主(拆书帮RIA学习法核心思想:以学习中为中心)。书是为我服务的。我读别人的书,不是为了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而是想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启发,补充和完善我自己的想法。
这里分享一个最简单的“六经注我”的办法。
有人买了书,当神一样供起来,一页纸都不舍得折。你不要学他们。听我的。读完一本书,就把这本书画得面目全非,把想再看的书页全折上角,还不过瘾?如果你发现一本书里有一页纸上说的一句话特别的好,就把这页纸撕下来,剩下的书想扔就扔了。
这种读书方法是为了有意地增加你的胆量和气势,你应该有勇气和任何一个思想大师平起平坐。“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接下来我给你讲第二个经验,那就是:不要永远停留在学习的状态,要尽快进入研究的状态。
我曾经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拆书帮会员好几千人,来自五湖四海,只有一小部分人成长为了三级拆书家,学到了更多的东西,绝大多数是跑进来逛逛,没有学到什么东西。
他们差的是什么呢?
这让我想到了上小学二年级削铅笔时候思考铅笔的制造工艺。也就是说,铅笔是如何制造出来的,难道你不好奇吗?
从外观上来看,我用的中华绘图铅笔的木制外壳是中空的六方柱,中间的芯条是细长的圆柱体,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个东西是怎样组装在一起的呢?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一定是先制作好外壳,然后把圆芯穿插进去吧。可是这个“插”该怎么插呢?观察可见,墨芯和木壳之间贴得很紧,几乎是没有任何空隙的,这说明木壳的内径和墨芯的外径极为接近,这种情况下进行穿插动作,如何保证笔芯不折断?又需要克服多大的摩擦力呢?稍微想象一下,要实现这样的工艺,实在是太难了。
那么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把铅笔的一头拉近,或者放在放大镜底下,仔细端详,或许你会发现,铅笔的端面上似乎存在一条居中的分界线,分界线的两边,木材的颜色和纹理存在细微的差异。
这说明了什么呢?莫非组成这个外壳的是两块不同的木头?对。很可能铅笔的外壳本就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成两部分,所以每一部分的木材来源会有不同。在某道制作工序上,需要把两部分的外壳合二为一,才能形成完整的外壳。
按照这个思路,进一步推测,一个更合理的铅笔制造方法就浮出了水面,也许简单来说就是下面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取一个木制“半壳”,凹面朝上放置;
第二步:把圆柱形的笔芯放置在半壳中;
第三步:把另一个木制“半壳”覆盖其上,就像盖上一个盖子。
(在以上各步中,会在必要时使用某种黏合剂,使各部分连接稳固。)
根据美国技术史研究者佩卓斯基的著作,这基本上就是典型的铅笔生产工序了,只不过出于批量生产的需要,再多了一点效率上的优化罢了。
把铅芯用A表示,外壳用B表示,那么我们想当然的制作方式便是:A+B。然而实际上的制作方式是:(A+0.5B)+0.5B。我们被显而易见的东西骗了,总是把最容易想到的答案当成了唯一正确的答案。深入研究你会发现“每个复杂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的错误答案。”
我们应始终对周边接触到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一切都要尝试,一切都要钻研,学习不是为了学到已经有的知识,而是为了探索知识的空白领域。
为研究而学,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好了,我再来告诉你第三个经验,那就是不要去记,而要去悟。教育是啥?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说过,教育就是当你忘记了之后,还能记得的东西。我查了一下这句话的来历,爱因斯坦1936年在纽约州立大学演讲中也引用过这句话,他说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冯·劳厄说的。可见英雄所见略同啊。
我自己喜欢的例子是李连杰电影版《倚天屠龙记》里的故事。在《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要将自己新创的太极剑传给张无忌。张三丰将太极剑演示了一遍,然后问张无忌,你能记住多少啊?张无忌想了想,说已经忘了一半。张三丰说,别着急,我再来演示一遍,你可要看好了。于是,他又演示了一遍,又问张无忌能记住多少?张无忌说:还记得三招没忘。张三丰又演示了第三次,又问张无忌记住了多少。张无忌仔细想了一下,说:全忘了。张三丰大喜,说你很有悟性,这套太极剑你已经学会了。
这个故事是什么寓意?胸中无剑胜有剑。只有忘记了,把自己放空了,才能更有效地接纳新的思想。
这三条经验的中心思想是一样的,都是让你学会自我修炼。在修炼的过程中,你会先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开始,然后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但是,到了最后,你会上升到“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渐悟,也会有顿悟,悟了之后,你还要去行。希望大家在心静的时候,认真想想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不是需要作一些调整。
别人只能把你领进大门,修行还是要靠自己努力。